舒展学生的心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时常发现聋哑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事很感兴趣,但在学习上却很少表现出这种好奇心和积极性。能否使聋哑学生对学习也积极、主动、感兴趣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心灵舒展而充满活力,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在“自主学习”中舒展
聋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传授,更要想方设法,唤醒、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自主性读书。对于每一篇课文,在老师授课前可让学生在自读中进行点、画、批、注,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语言技巧。
2.自主性理解。即通过运用工具书或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自己解说课文内容及有关字词的意思等。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让学生学会提问,可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
3.自主性评析。即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文章的章法、精美的词句等作欣赏性的评价,好,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什么地方写得不好,怎样修改。若能放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则效果会更好。
4.自主性作业。即让学生选择不同难度、不同形式的作业。如一教师教学《赤壁之战》后设计了如下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其一完成:(1)复述《赤壁之战》;(2)给曹操写一封信;(3)选读《三国演义》或有关三国的故事;(4)表演其中的一个小情节。此外,还可让学生自选题量。如抄写生字,只要学生能记
住,可视其难易而有别。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舒展
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动力。
1.必须一起完成的作业。有位老师在教有关秋天的一篇文章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份预习作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成员分别结合课文内容和观察到的现象,了解在秋天能看到哪些景色?有哪些变化?互相出谋划策,共同完成一幅画。上课时,老师就将这一幅幅画当作教具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看到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也从孩子们的脸上感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悦。
2.合作互动学习,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教师可让组内的学生到其他组去学习知识、方法,汲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参观学习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主动学习的范围扩大了,方法更灵活了,容易激发新思维,产生新方法。
3.精心设置合作提纲,为学习困难生思考铺路搭桥。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可操作的合作提纲,给学习困难生要特别制定更为详细的合作提纲。学习困难生按照老师搭好的台阶去思考,排除了其他旧知干扰,既动了脑子,又确实学会了知识,学习积极性提高,不再感到新知识高不可攀。
三、在“探究性学习”中舒展
“探究性学习”强调问题意识和动手动脑的实践体验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重要。
1.在课堂中探究。聋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或语词,或多或少会有疑难迷惑,或者表面看似无疑,但经教师点拨后又发现疑窦丛生。对这类疑难型的问题,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讨论。如学生对课文《第一场雪》中“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厚厚的雪”提出质疑:“山川”的“川”已包括河流,后面又说“河流”,是不是重复了?这样的讨论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2、在课外探究。小学生内心充满好奇,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是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的。因而,教师要多提供课外学习的机会。如学习了《养花》一文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养一种花,观察花儿的成长过程,研究与此花相关的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这样的小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巩固,还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扩充。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三位一体、紧密联系的,目的是使聋生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丰富学习经历,拓展学习时空,舒展他们的心灵,从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9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