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丁解牛》谈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優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它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担当起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任务,本文从《庖丁解牛》论述的技道关系出发,通过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庖丁解牛 高职语文 传承
一、《庖丁解牛》中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
《庖丁解牛》一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描述了庖丁解牛的精彩过程。庖丁曰 : “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说出了“道” “技”关系的精髓,“技”与“道”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道”是超越具体“技”之上的“道”, 是一种理想的“技术”,是“技”的最高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技道关系历来被重视。诸子百家中,技道关系常作为辩论的焦点。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技关系几乎摆在本体论的位置,“道以技显,技因道进”,揭示了技与道的统一性。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开山鼻祖黄炎培所说的“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社会准备”是职业教育应承担的责任,需循“物”道;“为个人谋生”,指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者要懂“人”道。以“道” “技”关系为基础 , 能够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技术文化理念与理论的形成。
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时,可以有新的理解,而且这样的理解更适应时代的潮流,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价值引导对于正在成长的90后、00后的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体现了传统文化鲜活的现实性。并和现实社会的急功近利、人心浮躁、无底欲望相比较,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对普通劳动者的敬重。
二、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1、学校现状。目前,有的学校过分追求就业率而忽视育人本质,使高职教育过分侧重技能培训而忽视人的价值偏向。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将语文课程设为学生的必修课,有的学校就算开设了相应的教育课程,由于内容过于浅显,知识面窄,学生感觉课程十分乏味无趣,导致不愿意学习。这种以对“人”的忽视和“人”的失落为特征的高职教育,无意中把学生当成了技术的容器,这与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驰。
2、学生现状。90后、00后的学生出生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多是在肯德基、汉堡包的熏染中长大,他们热衷于外来文化,热衷于欧美日韩的电子游戏,“多元”是他们的特征,喜欢追求个性, 喜欢标榜自己的“哈日”、“哈美”、“哈韩”身份。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传授给孩子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很多学生对传统性的文化课认识偏颇,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就行了,对行业精神、职业道德、意志力等要素重视不够。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呼唤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教育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它能够传授人生存、发展和创造的能力,但科学和理性并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没有传统文化的介入,教育的终极目标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只有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相统一,才能培养出重情感、有理想追求、有责任心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传统文化教育
1.重视文本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在于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人文知识。人文知识的获得,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和长期的熏陶渐染,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启发和影响学生,使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庖丁解牛行“依乎天理”之道,才会让人叹为观止。所谓天理大道,就是自然之理,是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基本规律。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规律,才能最终达到文明的最高境界。
高职语文教学应该遵循这个根本规律,教育不应成为急功近利的应急应市的工具,而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为目标追求。在庖丁看来,自己所追求的不是技术,而是道(臣之所好者道也),道为本,技次之。当代职业教育,是否把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等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当作衡量职业教育是循道还是悖道的唯一尺度。
2.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的形式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找准与行业素养、岗位要求相适应的结合点,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喜欢新颖的事物,善于表现自己,我们可以将企业真实的生产、需求,服务或流程等典型的实践情境,应用于教学环境当中,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体会到作为职场人的感悟和成就感,通过反复的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学生的理性认知得到了深化、他们的情感认同得到了升华。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信息化资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
3.打造丰富多彩校园传统文化的育人环境
课堂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不能被视为提供传统文化输入的唯一途径。除课堂教学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收获更多的文化知识。学校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与地方传统文化单位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实现实践育人;请进来,举办各种名师讲座,实现以文化人。通过不断探索,形成以寒暑假社会实践、中国诗词大会等为主体和以社团活动为辅助的文化品牌,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度融合,保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精神受到圣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只有这样,高职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田.学周刊,2016
[2]王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职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3]卜繁燕.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教师,2018年2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036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