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教学“川”字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川”的甲骨文形式,并让学生说说它像什么。学生说:“像河水的形状,左右两边是岸,中间是流水。”教师告诉学生,这是古代人民用画画的方式写成的“川”字,并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个字由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最后请学生比较、分析楷书形式的“川”与其他字体的“川”的异同。这样教学,学生不仅记住了“川”的字形,还对字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写字中也可以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汉字的方块结构及横平竖直,渗透着做人要公平、正直的内涵;汉字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既不能过于紧密,又不能过于松散,写的时候要把握好各个部分之间大与小、密与疏的关系,使字产生顾盼和呼应的效果,这也和为人处世有相通之处,即人和人之间既不能隔得太远,也不能靠得太近。教学中,教师适时把这样的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古诗文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小学教材中所選的古诗,都是经过时间筛选后留下的名篇佳作,大多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就极具典型性。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虽屡遭挫折,但初心未改,希望能收复中原。从诗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执着、深沉、热烈、真挚的爱国激情。教学这首诗,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及创作的时代特征,还要引导他们体会和感受诗人所具有的爱国情怀,进而引导学生树立以后要成为国家发展的参与者与奉献者的理想信念。
  传统文化的载体除了古诗,还有古文。小学教材中选编了《伯牙绝弦》《杨氏之子》等简短的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文章中的思想要素,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升华。例如《伯牙绝弦》中的友情、《论语》中的治学精神等,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发现,更要通过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身体力行。
  课内外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除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与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时,可以营造学生毕业时的离别场景,引导他们回忆、想象幼儿园或小学的毕业情景,并且表演。通过情境再现,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厚感情。
  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朗诵或辩论比赛,训练学生的口才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诵读或摘抄优秀文章,增强其语感,提升其知识储备;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带领学生到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感受历史,增长见识;有条件的还可以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调查家乡的风俗文化,考察家乡的历史古迹等,从小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将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