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奥苏贝尔动机理论对初中课堂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但讲授教学依然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以来,讲授教学也备受质疑和指责,其缺陷表现在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的主动和创造。如何弥补讲授教学的缺陷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给了我们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动机理论  讲授教学  启示
   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 1918-200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许多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都对课堂学习有影响,他认为:动机是学生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在他看来,动机的作用取决于学习的类型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不同,奥苏贝尔把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奥苏贝尔动机理论的这三个方面。
  一、理论背景
  教育心理学中的动机理论包括不同的论题,各个论题含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可以解释认知中各种行为问题,随着动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所产生的学说不断丰富动机理论的实质内容。动机理论中巴甫洛夫的强化作用,桑代克的效果律,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无不体现着学习和本能的结合。其后认知理论大行其道。其研究动因开始从生理需求逐渐转向社会需要,并重视动机中的认知结构。比如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等无不把认知内驱力作为重要的因素。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
  认知内驱力是动机理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这种内驱力大多是从好奇心中派生而来,其倾向是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是一种求知的需要。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内心世界,在探究、操作、应付外界环境中激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倾向。这种强烈的认知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于知识的实际获得。最初的认知内驱力是潜在的心理倾向而非真实的心理动机,这种心理倾向本身没有特定的内容和方向,大都存在于学习任务之中的。那么潜在的心理倾向如何被激发变成真实的认知内驱力,奥苏贝尔认为: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第一,通过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其次受社会主流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比如社会文化比较认同的成就因素,竞争意识以及功利思想都影响着心理倾向的演变。而且这种动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本人认为这与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的增加成正相关。因此,奥苏贝尔提出,如果要形成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使它成为学生课堂求知的真实动机,那么课堂内容必须着眼于课堂所关注的话题,问题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突出认知和理解的价值,而不应直接把总结概括的学习结果作为首要目标。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依靠自身努力,通过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指向与成功和自尊心。其并非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成就看作赢得地位和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典型的外部动机。一定的成就总能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在对地位追求的过程中,个体的能力和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维系着自我提高内驱力。赢得地位是动机的直接目标;胜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目标。显然.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它可以让学生更多的关注于自己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名次。还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诚然,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源泉。其在作用时间上比较长久。不会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改变。它一旦指向远大的理想或与长期的奋斗目标结合,就会成为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持续奋斗的长久力量。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有效措施。
  (三)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和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其在个体幼年认知活动中显得尤为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是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许。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附属内驱力与自我提高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两者的不同之处表现在:自我提高内驱力是获得能力过程中得到社会的认可,而附属内驱力是萌发动机,需要外部的刺激,才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地心态。学生在附属内驱力的促使下,从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赞许中派生出一种社会地位。但这种地位与自我提高内驱力所赢得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派生的地位不是因为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的一种展示,而是他所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自我肯定。
  三、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对讲授教学的启示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实践表明,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创设不同的問题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产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个体主动的探究,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转化成自身知识储备。真正认识知识本身的含义。在构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教学。教学的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材料是真实性的任务,这些任务未被人为的简化处理,隐含于问题情境之中,并且,由于问题同时涉及多方面的原理和概念。因此这些任务最需要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要与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似,教师不是直接把事先准备好的概念和原理告诉学生,而是提出现实问题。继而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求解的过程指向任务本身。学生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原理和概念往往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学生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发现它们。通过解决问题而深刻理解它们,并把这些知识的意义与应用它们的具体问题情境联系在一起。   (二)运用最佳行为评价,给予合理价值判断
  最佳行为评价是确定学生发展能力或成就的评价,它测量的是个体尽自己最大努力可以达到的能力水平。运用最佳行为评价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教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这种评价具有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在教学中也可采用合理的惩罚措施。例如,严格的学业考核、科学的等级评比以及批评或惩罚等都可以起到激发学生自我提高内驱力的作用。不过采用负面的激励措施一定要得当。过高地要求和过度的压力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导致学习效果下降。过于严格要求和严厉惩罚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从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降低学生的理想和志向。在学业上连续遭受失败的打击,也会使学生的志向水平降低,导致学生的退缩和回避。因此,这种负面的激励措施一定要适当地运用,而且要因人而异。
  (三)发挥期望效应,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期望效应是教师或者权威人士的期望或明或暗地鼓励或赞赏学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在关注自己的成长,那么学生会按照老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他们努力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并得到家长的赞许。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期望效应,运用教师的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附属内驱力。在日常教育中,经常可以发现,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抱有较高的期待,给与肯定性评价。一段时间后,教师将自己饱含肯定的感情循序渐进的传递给学生,就会激发学生附属内驱力。向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坚定目标取向,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
  四、结语
  人类动机是个体活动的动力和方向,它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架起来桥梁。它既给人的活动以动力又控制者活动的方向。学业成就动机影响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当学生有了某些学習需要时,就可能引发其学习的内驱力,唤起内部状态,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
  参考文献:
  [1]叶亦乾 何存道.普通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郑翔.奥苏贝尔学习动机理论对数学教学的启示[J].宜宾学院学报.2004,(3).
  [3]D.P奥苏贝尔等.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陈敏,皮格马利翁效应[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5]胡凼,教师期望效应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
  [6]姚书洲.浅议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于保持[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28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