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珂洁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的思维,拥有创业的意识。创新性人才是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于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创新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4-0182-02
创新创业是现在社会的发展动力,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创新创业在中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创新创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政府力推的课程,它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作为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直接平台,起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确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运送高素养高品质的创新创业人才,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发展的机遇期,我国需要深入借鉴国际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来充分调动学校、企业、社会等各阶级的积极性,实现国际化的创新创业发展规划。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科学的教育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培养学术型人才十分重视,但向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方面调整开始时间较晚,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相关方面的培养,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和理念的束缚。”新生在入校的时候,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普遍偏差,缺乏兴趣学习,缺乏认识,不了解内涵,更不知道如何去实践,因此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都有待提高;学校方面则应该意识到高等教育的目的并非单纯地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认识和了解当今社会的需求,如何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服务于社会,从而推动社会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而今已经有很多国家把发展创新型人才当作战略目标,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创业者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年轻人,给他们树立了向前发展的榜样。
在教育部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创业竞赛中,各大高校也积极支持大学生们参加此类的活动,同时设立了各类奖项,激励了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有了短期的效果;但由于大学生是初期接触创新创业这一板块,在各方面都尚不成熟,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了解也不大完全,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是很清晰,没有专门去升华和着力改造自己,所以很多时候会出现自身某些方面因素的欠缺,比如知识的漏洞、个人心理素质的不足、抗压能力的欠缺等一些主观的因素,这些都可能导致实践过程的中断;虽然剛开始是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没有进行很好的自我规划,很多都止步于初期,没有将很好的作品呈现出来;对于更久远的机制,知识的积累过程就是长期的探索。由于大学生们会组成一个较为成熟的团队,一起合作;在团队里他们要有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同学之间相互鼓励,激励着彼此不断前行;对于个人的努力来说,加入或者组建团体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但一个团队里也会存在问题,其中良好的团结协作就是一大问题,每个团队成员各有所长,要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分工,彼此的协调配合很重要,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二)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开设时间较短,还没有探索出科学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学流于形式化。”[2]企业是未来创新创业的落脚点,各方面的目标应该是向着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渠道;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定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创新创业渠道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阶段时,校企合作停留层次低,缺乏紧密性,多数高校和企业合作出现短、平、快的特点,校企产学研究合作制度形同虚设。”
一些综合类高校由于专业上缺少特色,常用“走出去”类形式化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但这种停留在表层的形式化方式并没有过多地停留在深层,大多流于形式。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只是停留于捐献设备等,没有在明确目标、专业改革、形式创新、岗位培训等各方面进行深层面的合作计划。在高校的调研中,多数综合类高校过于夸大项目实行的作为与成就,盲目地列举了作为合作实践教学单位的知名企业。但在实际过程中,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行地没有丝毫关系,在很好的环境中错失了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机会。在政策上,企业和高校合作并没有到达较好的契合,学校也没有在奖励机制上做出明确的成文规定;在力度上,企业的宣传,开展的座谈会,内容过于抽象、单薄,并未让大学生贴切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质;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匮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进程和质量。此外,合作力度不足,缺乏各方利益的平衡点;由于企业大部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宗旨,多数企业只招收企业内部需要且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较高的校企合作培训不是经济的选择,企业重视利益,只提供机会,在没有成文法令的约束下,企业无须与学校实行更进一步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这种局面导致企业不愿意费精力和财力与高校合作教学研究,更愿“坐享其成”,等待适合的人才应聘。
(三)教学体系未能及时更新
第一,创新创业教程设计范围窄,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与学生本专业课课程融合力度不大,设立较为孤立,没有较强的专业适用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和专业课程相分离,通过开设非必修或选修来进行宣传和培训“双创”课程,仅通过创业案例和创新理论进行授课教学,没有在创新创业体系和制度上进行改善,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当他们有这方面的,却困于知识面和学校的宣传力度不够及不清楚的体系问题,不愿意参加此类的培训和学习,学校可能就会因此而失去一批优秀的学生。第二,创新实践期间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资源的匮乏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一般是辅导员或者管理人员,课堂普遍仅限于理论教学,而缺乏多元化的教学课堂,在资源不充分,而且课程繁重的情况下,教师投入的精力和时间更是有限。但创新创业的课堂是需要多元化的课程和专业的教师,有部分高校即使邀请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创业教师,但在管理体系上,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作为高等教育培训的目标,是应该像专业基础课一样需要一个循循渐进的过程,如果没有这几点,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很完整的系统。然而,部分学校却没有依照这样的体系系统有规律、渐进式地开展创新创业学习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一)结合专业特色,明确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大学生向着地域性差别化发展,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发展这个核心培养,以当今中国基本发展和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专业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着重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使其系统化,其创新创业思维得以提升,以此形成牢固的知识框架、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相结合的多元化、多角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二)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加强大学生就业实践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都离不开课程学习,良好的课程学习不仅只局限于理论上,还有实践学习;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宣传成功的案例,激发大学生创业的进取精神;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体系和提高教育质量是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有力帮助;高校主体在肩负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责任,同时应该完善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质量。从基层开始,把创新创业的教育和日常的专业课程结合,理论学习和创新实践结合,并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宏观环境为出发点,沿着实体技术为主线,结合知识以达到把创新创业融进大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效果,并让大学生处处都感受到创新创业的存在,由此形成意识形态到实践的一体化。实践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实践而提供实践的条件如座谈会、前辈的经验分享交谈会、创新创业部门等一些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活动顺利开展的方法。
社会团体在社会里是呈现一种帮助者的姿态,在变化的社会形势,他们的帮助是很有必要。倡议企业家们投身于创新教育事业,提供实训基地和创业实训,为潜力学生的创业计划和项目提供资金与专业人员指导的帮助,同时把数据收集反馈给学校,和学校一起进行创新创业体系方面的改善和提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积极地实施人才培養计划;可以在此基础上多发掘有潜力有才华的大学生,创立创新创业园,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对创新创业的团体进行支持,并且创建一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引领后辈,加强各阶层的联合;通过激励企业深化创新教育从而使高校和政府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以达成共识,推动高校合作的发展。
(三)构建学研实一体化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构建以课程实验及教学为基础,以专业知识和学业研究为重点,辅以学科建设、趣味社团和学科竞赛为一体的多维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多维度教学体系的核心是以学校为出发点,建立学生知识的基础,学生社团、讲座活动和学科竞赛为载体以社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新型教学方案;摒弃了以前旧的教育框架体系,在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全新的体制,实施范式改革;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验、社会实训、毕业设计和学科设计结合在一起,用经验和知识的双面融合与社会企业接轨;系统化地完善了以前知识框架的漏洞。在新的体系下,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需求可以逆向地调整学校的教育方向,整合优秀的资源,使学生在此领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加以培训、提升,成为国家需要的发展性创新型人才。另外,学校将科研的成果与实际教学课堂相结合,以此来改善学校的课程体系,增强教学质量。在授课的过程中,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综合性的案例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课程与实际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逐步养成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形成多维度的教育框架。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对我国人才培养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此,需要借鉴国际上先进国家的经验,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改善教学体系,打造高品质师资队伍,增强相关教育平台,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推进我国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晓冬,崔艳娟.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
[2] 寇誉元.“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品牌研究,2018,(S2).
[3] 刘焕云,王艳哲,高志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6).
[4] 邱燕.比较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1).
[5] 姜书浩,侯立坤.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8,(23).
[6] 徐艳兵,李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5025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