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困境\原因及对策思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邓玲娟 刘巧花 吴红敏 叶普万

  摘要: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存在的潜在教育需求强烈与现实需求不足这一矛盾,严重制约着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尤其是素质市民化的进程。以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调查为基础,以制约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四要素:自身、企业、培训机构和政府为主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需求 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053-04
  010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这一提法传递了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注,也引发了社会各阶层包括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广泛讨论与研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伴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工必然会大量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归根结底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解决好其就业、社会保障问题,更要关注素质提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市民化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素质市民化关键在于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提高,但通过对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存在着潜在需求强烈、现实需求不足的困境。如何合理解决这一矛盾,不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而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及教育需求困境
  1.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接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但未接受过普通高等教育,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边缘性的特点。
  2.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面临的困境,所谓教育需求就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需求和需要不同,需要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欲望而需求是考虑了约束条件的、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因此,潜在教育需求与现实教育需求是有区别的。
  从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现状看,存在着潜在需求强烈但现实需求不足这一矛盾。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有三个显著特点:
  其一,现有的教育水平基本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但不适应当前社会和职业发展需要仍占相当比例(见表1)。收稿日期:2011-07-02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西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初探”研究的阶段性成果(CX10001)
  作者简介:邓玲娟(1989-),女,湖南长沙人,本科,从事减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刘巧花(1989-),女,江西上饶人,本科,从事减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吴红敏(1987-),女,广西贺州人,本科,从事减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叶普万(1964-),男,陕西榆林人,教授,博士后,从事减贫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其三,对踏入社会后的教育需求意愿强烈,非常想或想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比例占有较大比重(见表3)。
  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进一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潜在的教育需求非常强烈。
  与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现实的教育需求却不容乐观。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参加过任何教育培训的百分比为36.4%,且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人中,只参加过一两次短期培训的百分比高达71.4%,通过对参加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个案访谈,还发现大部分的人参加只是在入职前参加过短期培训。这说明由于各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潜在的教育需求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的教育需求,存在着潜在需求强烈,而现实需求不足的困境。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困境的原因
  笔者认为,造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困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1.对未来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划。调查显示对于将来的打算,绝大多数人都渴望能在城里扎根,选“努力留在此地工作和生活”和“很想长期在此地工作和生活,但现实条件不允许”,分别占到了78.8%和11.1%。但在面对未来时,却大都缺少明确的规划。在“如果您希望通过教育来不断提升自己,所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问卷回答中,有11.1%选择了不知道该学什么,在十个选项中位列第三。这说明缺乏具体而明确明确的未来规划,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已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潜在的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2.掌握的资源有限。一是缺乏参加教育的资金与时间,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只能从事一般性的体力劳动和初级技术劳动,二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4.5%和38.4%。收入不高,但在城市的生存成本较高这一现实造成这些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本进行教育培训;二是缺乏教育项目的信息,新生代农民工大都生活在远离市区的城中村,因此,获取教育项目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无法及时、全面的了解教育培训信息;三是学习的便利性不够,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之余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本来就不足,但却又生活在远离培训机构聚集的城中村,学习的便利性不足也是影响其将潜在的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教育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3.对培训后的潜在价值存在疑虑。相对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更高,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学校时学习文化课所占时间较多,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增加的教育培训,对他们工作技能并没有带来明显的改观,在加之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与就业市场脱节的情况严重,培训成效不高,就业服务不到位,造成教育投入预期收益不明晰等等。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后的潜在价值不自信,从而挫伤了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的原因
  1.作为教育培训的投资与实施主体之一,用人单位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育培训的投资会增加成本; 二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担心投资收益外溢;三是没有真正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重要性。
  2.培训机构也是培训的重要实施主体之一,他们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巨大市场,但在实施上却不尽如人意。从培训内容看,课程设置重复、单一、缺乏特色,层次较低,且与就业市场的需要严重脱节;从培训方法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采用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方式;从效果评估看,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很多学生抱怨在培训机构学不到什么东西;从后期的就业服务看,大多缺乏实效性,或者只注重就业的数量,而忽视质量。
  (三)政府的原因
  1.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从国家到地方的各个政府部门都很重视。西安市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共青团、妇联和社区等都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作出努力,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就设有专门的职业能力建设处,负责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但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机构来统筹规划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各个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营,致使效果大打折扣,资源也被严重浪费。
  2.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进入21世纪以来,中央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制定并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旨在提高农民工教育水平的政策,但这些仅仅是政策,对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的约束力都不够。而中国在成年人教育方面,专门法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够。这就使得各项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的配套保障措施,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出于对自身权益的维护,而逃避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3.资金投入不够,缺乏物质保障。“农民工培训具有公益性,政府应担当投资主体责任。”目前,有关政府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尚无确切的统计。但由于并没有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每年的财政支出计划,只是作为临时性的措施,政府的资金投入严重受到制约。在我们对西安市某政府部门的访谈中,政府部门的人也无奈的说,政府的财政能力毕竟有限,只能做到政府提倡和鼓励,社会执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鲜有剩余支付教育费用;企业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投入也不多,担当投资主体责任的政府的投入又不足,致使为潜在教育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的提供关键基础的资金失去了来源。
  4.宣传力度不够。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困境,需要社会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以为其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在包括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个人和组织并未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的情况下,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意义的宣传却基本上没有。
  三、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困境的对策思路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需求的认识
  1.明晰未来的人生或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首先要认识到,扎根城市的梦想只有切实付出行动才能成为现实,否则永远都只能是幻想。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源来看,还不具备向上级阶层流动的资本,但这不能寄希望于政府及社会的努力,而需要自身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去创造,而其中的一条捷径就是参加教育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2.充分认识教育对实现市民化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及相关的技能培训,可以使自己具备从事现代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与核心职业能力,从而为获得更好的职位奠定基础,因为“一般来说,职业等级和教育等级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一定的职业等级要求相应的教育等级才适应”。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学习,增强自身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到归宿。
  (二)强化用人单位的培训意识及与培训机构的合作
  1.强化培训意识与责任。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其享有与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机会。并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开展对其的专门教育,努力做到技能培训与素质培训并重,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实现企业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双赢。
  2.加强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企业有现成而正式的实习场所和设备,培训机构有较好的师资队伍和教育经验,二者合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前教育,并定时进行入职后教育,这样不仅可以相对节约教育投入,还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3.在企业内开展“手拉手”的帮扶活动。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师徒结对,即在单位内为新生代农民工配备师父,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其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前辈们”的奋斗经验,也可以发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激励作用;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的结对,虽然生长的环境不同,但毕竟年龄相仿,相互之间有共同语言,二者之间的交流,可以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无形中内化城市的价值观念,在城市里找到归宿。
  (三)增强培训机构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
  1.开设适合符合需求的课程内容。通过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及时准确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对教育内容的需求,然后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开设符合其需求的课程,以增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
  2.采用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方式。受经济能力和时间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选择不脱产的、时间安排灵活的培训方式,同时对学习地点的便利性要求也比较高。培训机构应努力探索符合这些要求的的培训方式,如现代远程教育等。
  3.努力做好就业服务工作。一是加强与用人单位、职业介绍中心的合作,努力为需要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安排工作,以免去他们对于培训预期投入的担忧;二是要积极开展对就业后学员的跟踪服务,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得培训效果的反馈,及时发现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了解学员的新需求。
  (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全局的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要发挥其应有的统筹全局的领导作用,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1.政府部门内部之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成立专门的农民工教育工作处,对农民工的教育进行领导和统筹规划,使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避免各自为政所带来的效率不高与资源浪费现象,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2.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在确立指导思想的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基础,设立专门针对农民工教育的法令,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在自身、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政府等涉及的主体方面做到权利与义务的明确。此外,还应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和执法队伍建设。
  3.加大资金投入。应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纳入财政支出的教育项目或设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项基金,“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突破将潜在的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教育需求的经济瓶颈。
  4.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帮助人们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农民工市民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也要重点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其潜在的教育需求转变为现实的教育需求,将扎根城市的梦想转变为市民化的现实。
  四、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是作为社会弱势群体而存在,但其巨大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不可小觑,通过教育培训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适应性,理应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把新生代农民工的强烈的潜在教育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教育需求,不仅对实现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且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下转99页)上接55页)市民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教育培育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以及农民工和市民共建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仍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厚重的历史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江苏纺织,2010,(8).
  [2]黄陵东.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培训模式与机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3]吴铎,张人杰.教育与社会[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4.
  [4]张佳,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5]魏海明.浅议个人的教育需求[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6]安雅丽,杨淑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人民论坛,2010,(12).[责任编辑 吴高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392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