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人均寿命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轶娟

  提要我国人均寿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提高我国的人均寿命,需要充分了解影响我国人均寿命的影响因素,并从中总结出提高我国人均寿命的措施。例如,继续发展经济、降低出生率、重视消费状况的改变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等等。
  关键词: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F22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人均寿命现状
  
  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全民健身全面展开,我国人均寿命近年来一直在提高。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40岁,其中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9.63岁和73.33岁。2007年5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称,统计显示,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短短6年已经有所增长。但我国现有的预期寿命水平在全球仅排第80位,世界男女平均最长预期寿命分别是80岁(圣马力诺)、86岁(日本),差距可见一斑。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二、影响因素分析
  
  人体健康的决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和收入水平、医疗、卫生、教育状况、出生率、环境等因素。为了使模型更有说服力,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不含港、澳、台),分别从经济、医疗卫生、教育、人口结构、地理位置等方面选取了10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寿命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因素选择。1、从经济状况来看,本文选的是两个指标:人均GDP、年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GDP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则能进一步反映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2、医疗卫生方面,选取人均拥有的卫生机构数、财政上用于卫生经费的年人均额作为衡量的指标和影响因素。3、教育水平因素,选取每百人中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水平的人数作为指标。4、人口内部的影响因素,考虑到各地普遍存在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大于男性,将男女性别比作为一项指标(以女性人数为基数);另将出生率作为一项指标是考虑到越是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出生率可能越高,寿命反而可能越低。5、自然环境因素,将各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西部,以东、西之分作为影响因素。6、其他影响因素,城镇人口比重、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数。
  (二)对所选择的因素与各地人均寿命进行相关性分析
  1、将所搜集的数据列出,如表1所示。(表1)
  2、相关性分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各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平均寿命)的相关系数。(表略)由系数表中数据可知,AGDP、DI、RJJF、RJXF、CZRB、XLB都与人均寿命呈正相关关系,余下的四个变量:AJTR、BIRR、RJJG和XBB都与人均寿命呈负相关关系。
  此外,还可以看到,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有些变量间的相关性很高,比如人均GDP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是0.9140,高中及以上人口比重与城镇人口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9109。自变量间的高相关性必然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需要建立模型具体分析。
  3、建立人均预期寿命模型。用EViews软件对所搜集的变量数据进行处理,以人均寿命为被解释变量,以余下的10个变量为解释变量,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建立模型。估计结果方程的F值为13.09298大于临界值2.97(5%的显著性水平),总体线性关系存在。但是,出现多个T值较小的问题,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关系;同时,出现不符合常理的现象,例如人均卫生经费支出对人均寿命产生反方向影响,先消除多重共线行再看其变化。
  用逐步回归法对那些T值很小的变量逐个剔除。首先剔除T值最小的性别比变量,然后回归,发现城镇人口比重的T值小于临界值,不能通过检验,因此剔除。以此类推,逐步剔除AJTR、RJJG、XLB、RJXF、DI。仅余三个解释变量:AGDP、BIRR、RJJF,再作回归。回归结果即为R=0.831681,F=44.46975>F(3,27)=2.96,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存在;各变量T检验通过,对人均寿命影响显著。但RJJF与人均寿命依然负相关。鉴于RJJF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762015,可能是高相关性导致了模型与理论上的正向变化不符合,舍弃RJJF再回归。拟和优度R=0.784535,有所降低,仍可接受;F=50.976>F(2,28)=3.34,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存在;T(28)=2.048,变量T值均大于此,T检验通过。回归方程如下:
  =75.61181+0.223538AGDP-0.505922BIRR
  (44.88678)(3.030512)(-5.118191)
  4、模型检验。多重共线性在上面已经排除,进一步检验是否存在异方性和序列相关性。
  (1)异方性检验。用G-Q法检验,剔除7个样本,将余下样本分成两组,每组12个,计算得第一组残差平方和与第二组残差平方和分别为6.132741和31.93465,进一步计算F=31.93465/6.132741=5.2072>F(9,9)=3.18,存在异方差性。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得到:
  =75.46262+0.219695AGDP-0.490634BIRR
  (195.2111)(9.523384)(-22.04285)
  回归后的R=0.999977,拟和度很好;F=603966,总体线性关系显著;T(28) =2.048,各变量T值检验通过,异方差性消除。
  (2)序列相关性检验。此时D.W.值为1.651972,查表得,d=1.30,d=1.57,则D.W.值在d和4-d之间,说明无序列相关性。
  至此,得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模型,如上式所示。
  
  三、结论
  
  以上模型所采用的数据真实客观,样本量大,涵盖的范围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影响人均寿命的不只是一两个变量,而是一系列变量。文章所选取的10个指标从相关性判断,都影响人均预期寿命,但由于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所有的因素会影响判断,因此在建立模型中只能就重避轻,将一些影响不太显著的变量剔除,留下影响最显著的两个变量:人均GDP和出生率。所以,提高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的方法就是对影响寿命的因素施加影响,使人均寿命变量正向变化。
  首先,要想方设法地提高人均GDP,即大力发展经济,并控制人口增长。(1)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毋庸置疑,2003年以来,每年的GDP增长速度都超过10%,虽然已经进入经济增长回落的周期,中科院预期2009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仍可达到8.3%,这样的增长速度使我国的GDP绝对数在改革开放后如滚雪球般不断增大,夯实了经济基础。但是,我国应该在高增长的同时提高警惕,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政策的调节力度和灵敏度,降低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谨防高速的经济列车出现任何问题。另外,还应注意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虽然政策逐渐向西部倾斜,但是西部落后的经济短期不会赶上东部,因此国家应该继续关注西部,合理引导西部经济进一步发展。(2)关于控制人口增长,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及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这项政策应该长期的严格实施下去。因为对于人口基数太大的国家,只能采取长期的政策调节。
  其次,就是出生率,它与人均预期寿命呈负相关关系,因此要继续降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我国的出生率已经从1978年的18.25‰降至2005年的12.40‰,就像上文说的一样,计划生育政策已经从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出生率,但是比起发达国家来还是很大的包袱。2002年美国的出生率仅1.39‰,日本在2005年人口出现负增长。因此,我国应该严格控制人口出生,使大量的GDP在平均之后不会被降得太低。尤其要控制贫困地区的人口增长,摆脱“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再次,前面两个影响因素若得到重视,可以相应地引起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变化,接着对人均预期寿命又产生影响。利用变量之间存在的很大相关性,人均GDP的增长会引起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教育状况的改善、卫生机构的增加,农村出生率的降低及教育状况的改善又会带来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和家庭人口数的减少。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像乘数与加速数的关系一样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此外,还应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注意心理健康。现代社会进程快、压力大,这导致了许多人心态不健康易走极端,必须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减少自杀等社会现象。只有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才能彻底提高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使人生更有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鲁小波,陈晓颖.中国各省人均寿命影响因素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3.
  [2]郝勇.对影响上海人均寿命与综合环境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研究[J].经济师,2003.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1年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09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