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迟鑫德

  摘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广泛运用,更增加了企业管理当局会计处理的自由度。文章探讨了企业在金融工具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和局限,并以单个上市公司中信证券为例,分析了盈余管理的途径。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金融工具
  
  财政部颁发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符合我国经济环境变化趋势,在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上有着其他计量属性不可比拟的优势。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公允价值的引入解决了新的资产计量问题,使得会计信息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更加相关,有利于限制盈余管理。另一方面,在我国的交易市场不规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管理不严的环境下,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的缺陷也使得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成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一、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公允价值无论采用市场价格为基础还是以现值为基础,共同点是不能脱离市场,是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进行的价值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能够更加如实地反映现行条件下与资产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或与负债相关的预期经济利益的流出,能更加如实地反映继续持有或处置资产或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能较好地满足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可见,运用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促进企业真实反映企业盈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公允价值的存在有其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客观上与盈余管理没有必然联系。
  从理论上讲,公允价值计量是为了追求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反对任意提供甚至操纵会计信息的行为。但由于实际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作为一种规范和特殊协议,不可能穷尽现实中的所有情形。因此,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会计准则的刚性与不完备性和现实适应性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冲突。为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允许管理当局在财务报告中采用适当的职业判断,进行必要的会计方法选择,这恰好成了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最好借口和工具。企业管理当局常常有意识地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规则,有意识编造或隐匿会计方法选择、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理由或证据,为盈余管理服务。
  二、金融工具中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
  对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是公允价值产生的根本动因,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所规范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衍生工具等。企业管理层或相关人员可以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通过选择购买或出售金融工具的时间来调整企业当期利润,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为盈余管理留有余地。
  (一)盈余管理的空间
  1、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计量上看盈余管理。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按公允价值入账,账面盈利就能直接计入当期收益。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即交易所市价进行后续计量,不管报告期末有没有出售,股票市价与成本的差异均计入当期损益,将使得股票等交易性证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因为市场变化而可能出现盈利波动。如果交易性股票或债券的价格不断上涨,确认收益,将使企业年报中的利润大幅增加;如果价格下降,确认投资损失,将使当期利润大幅减少。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目的是在短期内于市场上出售以赚取买卖价差,企业可以通过证券市场上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选择购买或出售时间进行盈余管理。此外,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均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时间进行盈余管理,尤其是证券市场表现强劲时,延长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时间会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收益,还可等待价值进一步上涨之后获得更高的出售收益,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效果。
  2、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上看盈余管理。对于非金融类持有大量法人股的企业,一般将其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按照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价值计量,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所有者权益,不影响当期损益,但终止确认时要将其转出,计入投资收益,将影响盈余。这就意味着,目前两市之中拥有大量法人股的上市公司,未来出售的潜在收益目前则体现在所有者权益之中,即单位净资产将出现大幅增加,出售时便会大幅增加公司当期利润,公司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调整出售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从衍生工具的计量上看盈余管理。套期工具为衍生工具的,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将套期工具损益纳入表内核算,由于期末损益的不确定性,将引起利润的波动。理想情况下,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公允价值变动相互抵消,从而对企业的利润表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企业管理层在选择套期工具时决策失误,造成套期会计方法的套期有效性不足,利润的波动将依据套期有效性不足的程度而波动,决策失误的程度越深,利润的起伏就越大。按照新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处理方法,套期工具和被套项目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的结果将在报表中体现,如果采用现金流量套期会计方法或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会计方法,企业在无效套期的情况下,套期工具的利得或损失属于有效套期的部分将被计入所有者权益;若为无效套期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因此,企业对于所套项目的预期以及合约到期时的实际经济状况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损益,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可能性。
  (二)盈余管理的局限
  首先,企业通过编制全面收益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盈余管理的空间。在市场持续走强的背景下,对于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来说,金融工具持有期间带来的公允价值的变化会影响企业利润,而实质上该项收益并未真正实现。若确认未实现收益,便会虚增企业当期利润。这种虚增利润情况的对策是编制“全面收益表”,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实质,减少某些利益集团的盈余管理动机。
  其次,由于在市价变动时立即确认收益和损失,从而使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进一步缩小。虽然金融工具之间的转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期的利润,但是新准则对于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只有满足一定条件后才能转换。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在股市持续走强时,将其转变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利润便会大幅增加,从而成为企业平滑利润的工具。但是新准则规定在任何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不能与其他金融资产相互转换,从而缩小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最后,由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正在迅速创新,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统一要求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这样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防止人为操纵盈余。此外,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完善,国内企业可选择的套期保值工具较少,套期业务开展并不普遍,所以衍生工具对企业盈余的影响是有限的。
  三、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一项新准则。根据财政部公布的《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沪深两市1500所上市公司按照新准则规定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进行了分类,并在附注中进行了披露。其中,353家上市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4894.29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1.17%;419家上市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合计32083.29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的7.70%,其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为1491.23亿元,占1570家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2.18%。
  下面以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个体进行分析。中信证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交易性金融负债。
  根据中信证券2008年中期报告,分析2008年1月1日至6月30日金融工具的增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2008年上半年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证券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公司证券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亏损350469.21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大幅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权证注销公允价值转出和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鉴于证券市场的低迷状态,公司出售证券获取收益522440.38万元。证券价格和数量的增减变动使得该报告期净利润增加180998.87万元。由此可见,公司通过出售金融工具(尤其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负债)使公司的利润较大增长,缓解了市场低迷给公司利润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化经营业绩。
  根据中信证券2008年中期报告,金融工具增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进行趋势分析(见表2)。
  由表2可知,2008年上半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使营业利润减少53.67%,减少幅度为71807.95%;投资收益使营业利润增长60.44%,增长幅度为201.09%;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与投资收益合计使营业利润增长6.77%,增长幅度为22.48%。可以推断,公司为了避免由于证券价格下跌形成巨额亏损,通过出售金融工具获得投资收益使利润增加,从而使公司经营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避免利润出现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公司可以通过选择金融工具的出售时间,在特定时期出售金融工具形成损益影响企业当期利润,以达到盈余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蕴,肖建成.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与影响[J].经济师,2009(11).
  2、谢艳霞,王东.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问题分析――以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
  3、易欣.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计量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7).
  4、芦士月.公允价值应用下的盈余管理[J].商业经济,2008(12).
  (作者单位:吉林省边防总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76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