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福建省产业结构协调性投入产出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康秋燕 郑珍远

  摘要:技术经济结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结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产业结构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文章根据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运用投入产出特征分析法对福建省的产业结构进行定量协调性分析,同时对2002年和2007年福建省产业结构加以比较,研究各产业部门的产业发展方向,最后得出若干结论和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福建产业结构提供依据。
  关键词:投入产出;协调性;特征分析法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在摸索中不断优化合理,但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福建省产业结构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当前,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规划及战略实施,从产业结构协调性的角度来分析如何调整优化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以增强福建经济发展后劲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产业结构协调性的方法理论很多,在实证分析方面,投入产出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施发启(1998)利用结构投入产出模型,在一定的技术经济结构中生产结构、最终产品结构和最终产品率的一一对应的理论基础下对中国产业协调性进行分析。张方清(2006)、狄乾斌(2007)、吉彩红、佟仁城(2008)利用投入产出特征法对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得出“最佳”产业结构向量。以上学者是从投入产出表横向平衡关系来考虑的,他们认为最合理的产业结构是社会生产结构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主特征向量一致的状态。
  还有另外一些学者是从投入产出表纵向平衡关系来建立模型,例如,李博、胡进(2008)基于分配系数建立投入产出表的纵向平衡关系模型,他们认为,最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总投入结构与分配系数矩阵的主特征向量一致的状态。
  
  二、福建省产业结构现状
  
  近几年,福建省的产业结构不断地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在稳步中提升,可见福建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基本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合理中。为了更清晰地看出福建省的产业结构的优势和不足,本文选取了全国及沿海城市,即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辽宁、福建、广西、天津、海南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参照系。
  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公布数据,2007年福建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位居沿海城市的第8位,三次产业比重为10.8%、49.2%、40.0%,沿海平均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0.4%、49.8%、39.8%,全国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1.3%、48.6%、40.1%。福建省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而高于沿海平均,这说明,福建省工业化水平领先于全国,但落后于沿海平均,与沿海城市相比,仅优于海南、广西、河北;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低于沿海平均,而高于全国水平,在沿海城市中排名第8,这说明福建省的工业发展与沿海城市相比相对落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低于全国,而高于沿海平均,位居沿海城市第6位,与其他沿海城市相差很少,但与上海相比少了12.6个百分点,差距较大,这说明福建省的服务业发展相对良好,另外还可以看到,福建省的第二、三产业比重不大,这更凸显福建第二产业发展的落后。
  
  三、福建省产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一)产业结构协调性模型
  1、最终产品率r与1-λ1的关系
  为了定量说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常常采用投入产出特征法。本文采用基于直接消耗系数的横向平衡关系模型。设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特征根为λ1,λ2,...,λn每个特征根λj对应一个特征向量Rj,要求∑Rij=1(j=1,2,...,n)。主特征根λ1对应的特征向量R1称为技术经济结构。[Y]=(Y1,Y2,...,Yn)T为最终产品向量,最终产品总量Y=∑Yi;社会总产品向量[X]=(X1,X2,...,Xn)T,X=∑Xi为社会产品总量,则最终产品率r=Y/X。现令最终产品结构[y]=(y1,y2,...yn)T,社会生产结构[x]=(x1,x2,...,xn)T。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横向平衡关系,有A[x]+r[y]=[x]。可见,当社会生产结构x与技术经济主特征结构R1一致时,有A[x]=λ1[x],则r[y]=(1-λ1)[x]。当r=1-λ1,社会生产结构、最终产品结构、技术经济结构R1完全一致。所以,当r=1-λ1时,产业结构完全协调;当r>1-λ1时,产业结构协调;当r<1-λ1时,产业结构不协调。
  2、技术利用效率
  技术利用效率可以用来判断各部门是否利用充分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即Ti=xi/Ri1(i=1,2,…,n)。如果Ti≥1,可认为该部门对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利用得较充分,否则认为该部门对现有技术经济条件利用得不充分。
  3、离差系数
  离差系数可以用来判断各部门的产出发展速度是否与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ηi=(i=1,2,...,n),-1≤ηi≤1①
  如果ηi=0,可认为该部门发展完全协调;如果0≤ηi≤1,可认为该部门发展速度过快,即产出发展速度大于技术进步的速度;如果-1≤ηi≤0,可认为该部门发展不协调,社会生产的发展速度跟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
  4、产业结构协调度的测量
  以上几个系数均未能从一个具体的数值反映协调程度,为此,我们引进一个协调度γ的概念。首先计算社会生产结构向量与主特征向量的夹角α,然后计算社会生产结构向量所在区域(协调区或不协调区)的角度β,定义前者占后者的百分比γ为社会生产结构与技术经济结构的协调度。当0<γ<1时,表示产业间发展协调,越大则协调性越高;当-1<γ<0,表示产业间不协调,越小则不协调性越高。
  
  (二)产业结构协调模型的应用
  本文数据取自2002年、2007年福建投入产出表,将产业部门按三次产业划分方法划分,根据整理后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特征根、特征向量、社会产品结构、技术利用效率、离差系数以及协调度,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表1列出了福建省三次产业的特征根、特征向量、社会产品结构、技术利用效率、离差系数及协调度。
  从技术利用效率来看,第一产业减少了对内部技术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但社会产品贡献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技术经济贡献率的幅度,致使技术利用效率也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加大了对内部技术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但是技术利用效率有所下降,从1.11下降至0.94,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第三产业减少了内部技术经济结构的调整,而技术利用效率却有所提高,可见第三产业对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利用得较充分。
  从离差系数来看,总体上看,只有第三产业的离差为正,第一、二产业的离差均为负数,分别为-0.0975和-0.4030,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而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发展速度赶不上技术进步的速度。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的离差系数虽然都小于零,但都接近于零,这说明第一产业的结构趋近于完全协调;第二产业的离差绝对值从0.3623降至0.4030,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协调性有一定的改善;第三产业的离差绝对值从0.3561降为0.1374之后又上升为0.4996,说明第三产业结构离合理化还有一段差距。对第二、三产业而言,它们的社会产品结构和技术特征存在不一致,这也表明福建省需要进一步做产业结构调整,使其向更加合理协调的方向发展。

  从产业结构协调度看,2002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最终产品率为0.367,小于1-λ1(0.3775),初步确认2002年福建省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不协调的,根据p向量,定义a向量为(0,1,0),计算得到α=6.69度,β=47.5度,即2002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的不协调度为-0.141;根据同样的方法,可以确定2005年的协调度为0.285,2007年的协调度为0.865。可以看出,2002年到2007年福建省三次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区域跨越到协调区域,取得了质的飞越,三次产业间的协调程度逐渐提高,最终产品率从36.65上升到66.59,表明福建产业结构的宏观经济效益在不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随时间推移呈良性调整,但离完全协调尚有一定的空间。
  
  四、结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福建省逐步在调整产业结构,相对2002年产业的技术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产业的协调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针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协调性呈现出来的问题,对福建省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方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福建省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与第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对于农耕资源相对贫乏的福建而言,应努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内部技术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第二,福建省工业化程度较低,第二产业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现有优势产业,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装备更新、工艺新化和产品升级换代,提高技术利用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提高产业的经济技术含量,提高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
  第三,福建省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但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仍显落后,特别是与上海相比。福建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内部结构也不够合理,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扩大规模与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并重,实现规模经济和结构效益双赢,应继续发挥批发、餐饮、运输、旅游等的优势,为福建工业改造提供强大后盾。
  第四,充分利用福建对台地域优势,加快闽台涉海产业对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台资投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重点引进台湾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实现港口物流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渔业的合作进程。
  参考文献:
  1、施发启.中国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J].统计研究,1998(2).
  2、张方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上海产业结构的协调性[D].同济大学,2006.
  3、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以辽宁省为例[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吉彩虹,佟仁城等.基于投入产出特征法的我国产业结构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19).
  5、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J].管理科学,2008(2).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其中,郑珍远为副教授、研究生导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286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