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管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小兰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临着很大的挑战,需要进一步改善与提高。文章从高校的实践出发,运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研究学生管理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高校学生;管理
   组织行为学是近30多年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门知识面宽、实践性强的边缘性学科,它以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便及时协调个体、群体、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更充分地调动和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达到提高组织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综合性科学。
   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通常为四个层次:一是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层的单位,个体是了解组织行为的基础。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个性和态度的认识以及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和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二是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有着重大影响,组织行为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三是对组织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四是对社会环境的研究。把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研究组织与社会的交换关系,社会环境和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等。本文主要以这几个层次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一、深入分析个体的气质、性格、意志、情感等因素
   大学时代是人的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又叫“心理断乳期”,心理问题多而复杂,据调查,20%-30%的大学生中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大学阶段是学生提高各种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目标达成及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态特征,较多地受个体生物组织的制约,是天赋的心理特征。性格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气质和性格所反映的是人的本质属性的不同侧面:气质更多反映个体的自然属性,其形成多与遗传因素有关;而性格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高校学生在气质、性格类型因个体会有较大的差异,应针对这些差异而区别管理学生,正确进行个性分析,让充分认识自我,帮助学生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和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高校学生处在“心理的成熟往往落后于生理的成熟”时期,一般有独立自主的要求,但成熟度不够而自尊心过强。因而对高校学生可以根据成熟度不同,运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管理。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育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学习、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增强情绪调节能力。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以提升班级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团队意识。
   二、正确对待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不是由法定的权力机构建立的,也不是出于权力机构的要求,而是在人们彼此交往的联系中自发形成的。高校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高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是相对于学校党组织、团组织、院系、学生会、班级等正式组织而言的。是大学生出于共同的利益、兴趣、爱好、观点或相近的社会背景而形成的一种游离于学校常规管理之外的一种学生团体。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有以下特点:数量激增;类型各异;寻求社会赞助的意识增强;部分名校非正式组织的活动视野已拓展至国外。新时期高校对于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引导涉及到高校的健康发展和校园和谐目标的实现,只有重视管理和引导,才能扬长避短,才能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高校应接受并理解非正式组织;注意引导非正式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利益发生分歧时,要适当考虑非正式组织成员的利益;重视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的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中的反映。
   高校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经由自身努力、外部影响、历史积淀而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所拥有的理念、制度、管理、校风、教风、学风等深厚底蕴之中,能够促进一种良好教育氛围的形成,能够为学校和个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和支持力。
   高校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积极向先进文化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凝聚和积淀。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下,高校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基本素质必然会得到快速提升,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决抵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的渗透和侵袭,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文化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不利于形成团结奋进的和谐校园环境。高校要宣传教育强化养成,又要潜移默化滋养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师生所感知、认同、理解、掌握,发挥积极文化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组织行为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邬惠.试论高校文化力的提升[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3、刘建军.论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4).
   *本文系盐城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组织行为学在高校学生养成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YCTCJY054)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22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