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滢婷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农村信用社更深层次的风险原因,从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着手剖析农村信用社的风险原因,最后根据以上原因从明晰产权、健全内控机制等多方面出发提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体系
  
  一、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不明晰
  由于农村信用社从成立开始就从来没有自己管理的权力,从开始的人民银行到中国农业银行再到现在的省级联社,农村信用社管理权都是控制在外部机构,造成了产权不清晰,同时也使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长期以来,入股社员对自己股金的产权只是表现为名义上的所有权,而使用权、让渡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都受到各种各样的禁止或限制,入股社员长期得不到贷款优惠,不能转让自己的股份,很难退股,很少得到分红派息,不能参与信用社的日常经营管理,产权不清晰。同时,基层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受到来自信用联社的严重干预,缺乏相应的人、财、物和经营管理权。入股社员对信用社管理的参与意识差,对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无法形成实质性的约束。因此,产权中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
  (二)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
  农村信用社除了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不科学,还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不系统、不衔接。总体上看,防范信用风险的内控制度少,并且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和实施责任追究的制度少。同时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不衔接。具体表现为,行业管理的要求与基层机构内控制度不一致,农村信用社内控管理与金融监管的要求不一致,法人治理结构要求与内控管理的模式和方式不一致。如在法人治理方面:法人治理是县联社内控的核心,但当前县联社缺失完备的相互制衡的“三会”议事规则,缺失法人机构对非法人机构的授权制度。
  (三)员工素质不高是道德风险存在的原因
  道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主观因素风险,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现在的用人机制加大了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农村信用社缺乏“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人员流动的权力高度上收,流动渠道十分狭窄,同时缺乏“能上能下”的干部任免机制。干部能上不能下的弊端没有彻底根除,竞争选才的“赛马”制度难以公正运作。这样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薄弱,员工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身的道德修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蚀,再加上信用社本身风险管理监管上的漏洞,无疑给内部金融案件的发生制造了有利的机会,解决好道德风险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建立完备的风险管理体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的运行机制的情况下,道德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四)民主管理机制加大了信用社经营风险
  近年来为了完善管理机制,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工作效率,农村信用社建立了“三会”制度,即监视会、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理论上股东代表大会作为农村信用社最高权力机关,行使重大经营决策权。但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在农村金融领域大力推行“三会”并不能取得良好积极的效果。
  首先,自从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以后,每年虽然召开一次大会,但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入股社员普遍没有参与的积极性,他们只是认为重大事情决策应该由高层人物决策,同时,由于社员自身素质的限制,知识和学历不高,被单位外派到外地的学习机会也很少,难以提出比较有建设性的意见。种种原因造成了社员代表对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情况基本上都不了解或了解不多。
  其次,理事会和监事会几乎虚设。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长期以来理事会与监事会的选举深受地方政府和上级联社的影响,选举已经失去了意义。理事会、监事会基本上流于形式,难以履行其职责。民主管理机制不完备必然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比如说一些需要贷款的企业就会通过主任或是其他高级人员获得高额的贷款,而这些企业凭借自身的实力是无法贷到大额贷款的,这样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
  
  农村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解决农村问题,而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大量资金。农村信用社要为农村解决资金问题,但是信用社存在较大的风险妨碍了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因此,构建科学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一项必要、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合理风险管理制度需要调动农村信用社的各个部门各项资源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从产权结构到法人治理结构,从外部环境着手到内控机制的建立,从构建授信机制到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最后再到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各个制度共同构建一个科学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一)建立明晰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
  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最为关键的是要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自从农村信用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以来,产权制度就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家讨论的重点问题。农村信用社产权就是农村信用社决策权、所有权、经营权和分配权的归属问题。理论上,农村信用社应该是由入股的社员所拥有,但是社员只是农村信用社名义上的所有者,并没有经营决策权。这种权和责的不匹配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经过多年的探讨,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国不仅存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生产力水平、发展理念上的差异,就是同一地区不同的农村信用社其经营状况也有差异。因此,农村信用社采取何种产权关系应该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革;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改造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对于比较贫穷落后的山区,应该采取合作制的原则进行改造。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以后,农村信用社各种权利和义务就有了明确主体,各种事情就有了真正的实体,各种风险也得以避免。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也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
  首先,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建立权责明确,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授权管理办法,建立所有者、监管者和监督者相互合作与制衡的机制,形成防范风险的内在约束。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三会”制度,打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平台。要充分发挥社员代表大会职权,包括社员代表名额分配、组织选举和罢免理事监事、审议章程、对信用社的经营方向、投资决策和股息分配方案等进行决策。建立规范的理事会制度。理事会作为信用社的法定代表,要真正对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履行好决策权;严格执行理事长、社主任分任制度;建立名符其实的监事会制度,要赋予监事会更大的权力,向社员代表大会和全体社员负责。完善的“三会”制度,使各个部门职能明确,对于本部门出现差错导致的风险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会出现管理的“越权”、“错位”的产生,各种风险事故发生有具体的部门负责,各种风险也就可以得到有力的控制。
  (三)通过健全内控机制来构建防范内部风险的长效监督机制
  内控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各项工作得以稳健运行的基础,随着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管理模式、组织形式等方方面面的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加大。因此,农村信用社内控的健全成为了构建防范内部风险的长效监督机制。应该明确划分相关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上下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建立职责分离、横向纵向相互监督的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加强风险管理就要建立较为完备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中加强执行的力度,各个内控部门务必要落实责任制,确保自身的监控职能得到足够的发挥。要杜绝决策权和监督权名义上或者实质上的集中,严格监管农村信用社机构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培养农村信用社防范风险的内在积极性。要树立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理念,通过内控环境、信息与沟通、监督、风险评估、控制活动等控制要素的健全和完善,建立起覆盖所有部门和环节,覆盖所有人员和岗位的内控机制,构建包括贷款风险的预警、贷款风险的防范、贷款风险的补偿的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不间断的持续监控,源头上防范贷款风险。
  (四)提高农村信用社员工素质,降低风险概率
  农村信用社员工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要“高”。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是农村信用社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核心手段。无论是经办人员还是各级管理者,至少要具备以下素质:廉洁自律,不能以贷谋私;对国家资金、银行事业和职工利益高度负责;作风严谨,按章操作;与时俱进,刻苦钻研业务技术。
  只有具有如此高素质的员工,农村信用社风险才可能会降低,经营的各种风险才能得以防范。特别是要保证信贷人员的高素质,要把懂业务、会管理、人品好、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选调到信贷队伍中,时常对其加强业务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不适合信贷工作的人员,必须及时调离。
  (五)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文化的好坏往往决定了这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发展前景、企业营利水平。总之,就是什么样的文化体现企业什么样的价值和什么样的竞争力。农村信用社是金融机构,是特殊的企业,同样农村信用社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进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也就是说要建立与农村信用社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文化。目前农村信用社要从各个层面不断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参与文化建设,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以主人翁的心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理念贯穿到业务开展的各个流程,只有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我们的规章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文化,是防范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前提和基础。培育良好的信用社企业文化,从而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让风险管理活动得到更稳固的发挥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明华.信用社经营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对策[J].科技与经济,2006(2).
  2、周峰,霍学喜.中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问题探索[J].金融与经济,2005(11).
  3、范淑莲.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J].金融参考,2006(9).
  4、赵亚男.完善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思考[J].时代金融,2006(9).
  5、刘建强.浅议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及其管理[J].内蒙古工作,2005(4).
  6、欧晓泉.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监管[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367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