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大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晓敏
所谓企业大学,就是企业常设的员工培训基地。成立企业大学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全球正出现办企业大学的高潮。目前全球已经有1600多所企业大学。在中国,企业对企业大学的热情也逐步显现。2000年众多企业商学院应运而生,如四川新希望企业商学院、武汉小蓝鲸企业商学院、伊利集团奶粉商学院等。如今,企业大学的热度仍未消减,2002年底首旅集团建成首旅学院,蒙牛大学也于近期成立。
一、企业热衷于办企业大学的原因分析
(1)企业大学以培训留住人才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员工学习能力素质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立足之本。2002年5月,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最适宜工作的100家公司中,有53家公司提供内部大学课程。他们看重的是人才的培训,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就在于它能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和发展空间,培训是企业最好的福利。因此企业办企业大学,是以培训留住人才。
(2)企业大学为企业以技术推动进步提供可能
把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实际运用的成果,这是每一个企业大学最基本的职能。企业大学学习的重点是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学习能力,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迅速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以技术推动企业的进步。金蝶公司每从实验室研制出新一代的产品都要经过实验室到企业员工再到客户的流线型培训完成,这就是一次企业新技术进行社会运用和普及的过程。
(3)企业大学构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的良好关系
企业大学的培训重点从内部发展为面向整个社会,最大限度地取得供应商、客户及战略伙伴的认同,对他们进行技术提升及质量控制的支持,这是企业大学普遍的目标。2002年3月,摩托罗拉大学宣布从一个企业内部大学转向对外开放,目的是成为供应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战略同盟,通过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咨询,分享其丰富经验,实现“双赢”。企业大学为构建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关系提供了重要途径。
(4)企业大学有着明显的专业优势
企业大学经过很长时间的内部培训,课程已经非常成热。它们所教授的课程大都来源于各自企业的实际经历,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培训内容更新换代迅速,会随着各自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讲师多来自企业一线高层经理,其实战经验丰富,有许多切身经验可以传授。因此与传统培训和普通大学相比,企业大学有明显的专业优势。
二、我国企业大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加入了WTO以后,已经充分意识到加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企业必须注重培训,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人才需要。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集团设立了企业大学或商学院。据有关方面估测,在未来的10年里,中国将出现300至500家新型的企业学院。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企业大学还属于相当初级的起步阶段,普遍存在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培训无系统规划;虽然具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但对课程设置、教材的研发、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面等都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落后脱离企业的实际需求,较少采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手段与国际接轨以达到知识共享;许多企业高层对企业大学的培训存在认识误区,对企业培训重视不足或期望过高等问题,这些都将影响企业大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就以上问题的思考
针对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大学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打造自己的企业大学:
(1)将企业大学培训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
战略目标是企业的基本目的,涉及企业的价值观、长期目标、短期目标以及可能实现的方式。因此企业大学的培训应该同企业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出发,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而这些正是目前国内企业大学所欠缺的。协调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企业大学的培训,找到企业大学培训支持企业战略的突破口是当前国内企业大学的当务之急。
(2)追求针对性,发挥核心优势
企业大学应该追求针对性,有明确的目的。小蓝鲸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没有专门的餐饮MBA管理课程,通过与人民大学合作小蓝鲸商学院培训餐饮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因此,国内企业应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培训和人力资源需求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企业大学的针对性。同时企业大学必须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才能成功,如摩托罗拉大学只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六个西格码”、领导能力专项培训等,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国内的企业大学仍在起步阶段,就更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
(3)紧跟目前企业大学的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企业大学的对外培训业务已显示出“范围多元化、课程层次化、师资职业化、培训市场化”的特征和趋势,我国企业大学也应做到以上几点。当然,中国企业更要创办有自己特色的企业大学:专业化的培训方法体系、规范的教学管理、优秀的培训师资队伍、完整的配套资料、先进的教学设备、舒适幽雅的教学环境、客户化的培训解决方案等都应是我国企业大学努力的方向。(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46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