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容易觉得乏味,没有兴趣,这样就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产生问题的兴奋点,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所提问题可具有开放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强调标准答案,答案可以不是惟一的。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在4、8、9、33、97、100这几个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说:“4与众不同,因为它是最小的合数。”有的说:“97与众不同,因为它是100以内最大的质数。”也有同学说,97是这几个数中惟一的质数,所以它与众不同;还有的说100与众不同,是惟一的三位数;有的说33与众不同,只有它有质因数11,又有的说9与众不同,因为它有2个质因数3……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特征的丰富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灵活、敏捷、多变的思维方式。
  
  二、所提问题要具有突破性
  
  这是指问题的答案不仅限于所学课本的知识内容,而往往是可以引导出超越课本知识以外的回答。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用课本上的现成知识回答,而且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基础,根据自己收集和储存的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来回答问题。
  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速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得出来的?”这位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提出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测速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所提问题可具有猜测性
  
  这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正是直觉思维能力。
  
  四、所提问题宜带有趣味性
  
  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情趣”与人文精神的。这样的课堂,教师轻松,学生感受快乐与幸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惫,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激趣,能使学生开启情感参与的闸门迅速地进入最佳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
  (作者单位:河北大城县梁四岳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4696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