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合作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薛兵旺 王康生
【摘要】本文就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平台的典型案例,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引导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教师任职合作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聘请企业行家里手为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与的相互融合,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问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平台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探求切实有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平台,是目前困扰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平台的典型案例,探讨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引导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教师任职合作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聘请企业行家里手为兼职教师,实现学校专业建设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与的相互融合,以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成绩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系酒店管理专业办学立足武汉市,面向湖北,辐射全国,自1986年开办以来,始终是针对旅游饭店、餐饮酒店、宾馆等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指导教学、培养人才,始终贯穿着职业教育这条主线,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平台的建设方面取得了经验。
1.为了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平台,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新培养模式。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在深入调查研究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职业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总结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探索出了一条“循岗导教・2AB”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循岗导教”为人才培养理念,按照A、B、A'、B'四个培养环节,对酒店管理专业及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规格、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组合,使培养的学生达到酒店管理职业岗位和相关专业群岗位需要的基本知识、专项技能、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从而切实提升专业教师双师素质。
2.为了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目前武汉商业服务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名。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占中级以上教师总数的80%以上,专职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人数有4人;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10人。我们有一批爱岗敬业、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我们通过瞄准社会需求,专业设置找市场,培养了适需对路的酒店专业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需比在1:3左右,一次就业率均在96%以上;突出以技能为中心,教学过程“贴”市场,使学生具备了熟练的操作能力,到岗即能胜任工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紧密依托行业,实习教学进市场,密切了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稳定了教学实习基地,促进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形成。由于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酒店管理专业成为很多考生踊跃报名的专业。
3.为了有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与酒店企业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早期属于行业办学,毕业生主要为饭店、宾馆、餐饮行业服务,这些毕业生目前大多数已走上本行业有关企业的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本系多名高级技师是湖北省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后盾,被聘为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的评委,并在本院设有技能鉴定站。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既参与湖北省高校职称的评定,又要参与行业主管部门技术等级的评定。定期选派有扎实酒店管理理论基础的教师赴酒店挂职锻炼,为行业提供管理咨询与技术服务,密切了学院与行业之间的关系。我们在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了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提供酒店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酒店人才规格变化的信息,为我们办学决策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订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4.为了检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加强了教师的社会服务功能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广泛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区域经济,自身的专业及理论优势,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多年来已服务过数百家企业,如武汉的纽宾凯、小蓝鲸、楚灶王、明星花园等酒店;北京的九头鸟、大雅梨;温州王朝酒店等等。2007我系教师承担了武汉市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汤池温泉、湖北省旅游局举办的1+8城市圈旅游管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近五年为社会开展各类培训1600人次。我们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科研课题。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申报研究课题,组建由企业老板、经理人、学校教师和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课题小组进行科研活动,先后完成了“餐饮企业管理体系构建”、“酒店培训系统设计与运行”、“酒店业绩效考核方案”、“酒店激励性薪酬设计方案等科研课题”。这些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益,加强了教师的理论运用及科研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管理实训提供了良好平台。
5.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走产学研发展之路。本专业立足职业教育特点,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酒店管理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酒店督导管理》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餐饮技能与服务实训基地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实训基地,餐饮技能与服务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酒店管理教研室被评为武汉市教学创新示范岗,专著《循岗导教:新高职、新理念、新模式》荣获2007年度武汉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平台建设的具体做法
1.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深层分析,明晰酒店企业职业岗位群构成,适时更新酒店职业岗位新的变化,把握职业岗位发展趋势,系统化酒店职业岗位能力结构,确定在新形势下的酒店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动态的制定教学计划。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完全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职业技能课程的要求进行管理和监控,严谨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运行档案完整、规范、齐备。教学管理各环节的工作职责和要求要明确,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专业教学档案资料齐全。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质量监控体系,教学管理队伍健全,职责明确。
2.按照专业职业岗位的内在要求,科学实施教学内容,进一步打造“融教学做、理实为一体”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还需要从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内容要根据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设计。我们划分专业方向,确立专业指导教师,学生选定学习方向,进行补充、拓展性职业技能的学习和业务管理知识学习、业务管理实训,从而达到某一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将对专业方向的设定进行研究,同时在学生专业方向的选择校企双方对学生双方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特点,实施分流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需要。
3.建立基于专业职业岗位考核标准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体系。我们将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将技能强化训练和企业岗位实训放在极为重要地位。同时在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考核上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引入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参考企业的相关岗位的考核标准,构建出企业方评价、学校参考职业标准评价、学生社会就业指标评价、学生后续职业发展评价的多方评价体系。第一,我们将根据酒店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以及长三角酒店企业的淡旺季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第二,在校内酒店仿真实训室进行专项服务技能训练,我们将积极和劳动部门及酒店企业合作,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标准来开展。第三,将学校仿真实训室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场所,在进行“业务流程与管理实训”的全过程安排学生在各岗位轮岗实践,如酒吧设“值班经理、调酒师、调酒师助理、领班、服务员、收银员、后台总管、清洁工”岗位等,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提前让学生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第四,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方面,积极促成学生的轮岗机制,探索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对接模式。
4.打造专业双师教学团队。培养1名技术精湛、专业知识渊博,熟悉酒店行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酒店管理专业改革和建设方向的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与国外进修、参与企业项目、企业实习、技能培训等途径,培养3名在湖北酒店行业具有影响力、能够根据酒店管理岗位群需要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的教学骨干;聘请2名国内酒店管理专家、企业能工巧匠、职教专家。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专、兼职师资比达到1:1,教师参与行业锻炼的比例达80%。开发一批符合职业规范、体现岗位能力要求、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学结合课程。这类课程以酒店基层管理的工作过程为教学内容的设计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独特的教学方法。建设期内,按照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思路建成“酒店督导管理”、“饭店服务基础技能实训”等课程。
5.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充分体现区域性、共享性、先进性、开放性、规范性,辐射功能强,融酒店管理教学、酒店职业技能培训和酒店管理研究功能于一体的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基地。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环境建设力度,对现有的前厅服务实训室、客房服务实训室、西餐与酒吧服务实训室、餐厅实训室、中餐豪包服务实训室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新建酒店信息管理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酒店现场模拟实训室、酒店器具陈列室等;通过与广州黑马软件开发公司等软件公司合作,由企业投资,引进酒店和餐饮管理软件,完善酒店信息管理模拟实训室和旅游与酒店现场模拟教学室的软件建设;通过与企业合作,力争建设有80个标准客房及配套设施的经营性的校内实习酒店,在真实的管理与服务过程展开教学,将酒店服务与管理实训室建设成为华中地区乃至全国酒店人才培训的示范基地和技能鉴定基地;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基地,新增8家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看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8(18)
[2]陈凌峰.现行人力资源宏观管理双轨制下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初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9)
[3]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9:26
[4]邓水兰,温治忠.论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9(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B367)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学科研项目(批准号:2011G022)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076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