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再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涵 齐明超 牛军伟

  【摘要】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技术,从最初的陌生到现在的熟练应用,经过了十几年的漫长的尝试过程。站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的高度,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了再认识。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再认识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它是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媒体教学法的综合体现,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一、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
  1.从教学规律看。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符合现代教育认知规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结构是一种从最初的知识节点出发,呈网状分在的知识链结构形成一种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学习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学习。在认知过程方面,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2.从教学模式看。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不论是传统的电化教育手段,还是多媒体教学系统组成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输入与输出手段的多样化使其具有很强的交互能力。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
  3.从教学内容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4.从教学手段看。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群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材、学生三点一线的格局,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枯燥无味的文字教材和一成不变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手段和在网络、远距离双向传输的教学系统,所有这一切使得传统教法中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立体多元组合形式,使得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状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功能,对大脑产生多重刺激作用,从而使得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改善了教与学的环境。多媒体技术是继文字、黑板、音像等教学媒体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的教学媒体。它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习者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和效果。它所具有的信息媒体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力,多媒体教材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示范和练习,使人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增大了学习者视觉和听觉的传递信息比率,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学习时间,增强学习效果,并有效地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思维创造力。
  2.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育资源。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存储着大量数据、资料、程序、教学软件等,共同形成一个特大型的资源库,融为一个信息的海洋。
  3.现代教育技术扩大了教育规模。电视广播技术可以把远距离的课堂搬上屏幕,走入千家万户;网络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走出校园,走向世界。网络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打破了知识的垄断性和封闭性,结束了优秀教育资源只被少数人占有和使用的历史,可以使全社会每一个求知者得以利用,实现了教育的全民化和全民的学生化。
  4.现代教育技术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或“虚拟大学”,它不受教育资源所在地的影响,学生们甚至足不出户就能接受高等学府的教育。高等教育可以在宿舍、家庭乃至任何现代教育技术可及的地方随时学习;学生的含义也扩展到社会的各个不同群体,并由阶段性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校园内的事情,而是更多地具有社会教育的性质。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有着传统教学媒介无法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必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1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