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 鹏
【摘要】 基于代理成本的存在,所有者根据相应的有效指标对管理者的经营状况进行业绩评价,以此针对管理者的行为设计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核心是协调股东和经理之间的利益,以最大可能减少代理成本,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达到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利益的双赢。
【关键词】 代理理论;业绩评价;激励机制
一、代理理论在企业业绩评价中应用的一般分析
这里所说的业绩评价只是指所有者对于管理者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和审核,并不包括企业对于整个公司经营运作的各个问题,以及管理者对下属经营单位经营状况的评价,后者更多的侧重于企业发展评价分析,将是一个企业的长久战略问题。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委托代理关系中,业绩评价指标设计恰当与否,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代理人的潜能,能否最终使委托人目标利益最大化。根据代理理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以使委托人尽可能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代理人的实际工作和努力水平。
激励的基础是制度的设计。对于管理者的激励机制最终落实到制度的设计上,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不可能在事前签订一个完全合同来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加上代理人行为的不可观察性,使得委托人很难监督代理人,监督效果差且成本高。只能从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入手,建立一套既能有效约束代理人的行为又能激励代理人按委托人的目标努力工作的机制。
二、代理理论在管理者业绩评价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对于代理理论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的最明显的缺点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很多的管理者为企业的经营运作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客观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却无法在股票的价格中体现出来。另外,很多经营管理者只注重短期行为,做出对企业的长远目标产生巨大影响的决策,对于所有者在短期内无法识别其经营优劣。非财务指标进入评价体统,给业绩评级增加了很多的客观性因素,非财务指标还有待于发展和进一步完善,在一些企业非财务指标的选用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素在其中。
2.国有企业监督者的特殊性。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还有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国家企业中具有控制权的监督者不具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管理者更多的追求非金钱利益的好处,不具有充足的动力进行经营改善,业绩评价并不能对他们形成激励。
3.企业的目标和管理者的目标不一致。管理者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很多时候并不是金钱上的利益,而是享受对资源支配权的利益以及规避风险的利益。管理者有时并不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使自己陷入困难的境地,这时如何设置业绩评价指标,并确定很好的激励机制就对股东权益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有重大的意义。
三、管理者业绩评价的体系分析及选择
EVA的业绩评价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相比传统财务业绩指标而言,使用EVA能够较好地从结果上衡量企业所实现的财富增值,更好地揭示企业使用包括财务资本、智力资本等要素在内的全要素生产率。当前只分析财务指标并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还应该于其他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对权责发生制的有益补充。现金流量指标能够综合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能够准确地揭示企业盈利的质量。其次,现金流量指标几乎不受企业管理者主观歪曲的影响,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金指标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其他指标的有益补充。问题是在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确认时间和合理配比方面存在缺陷,现金流量分析的方法体系并不完善,一致性也不充分,现金流量为基础的业绩评价还要结合其他指标。
四、激励机制对业绩评价的影响分析
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离不开业绩评价,管理者业绩评价是对管理者实行激励的基础,激励是管理者业绩评价主要的目标,剔除管理者不可控因素的管理者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应紧密联系。激励是为了使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对于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是为了以此作为基础建立一套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的机制,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管理者自身的价值的到充分的体现,达到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双赢。
在代理成本存在的前提下,对于管理者的业绩评价不仅要考虑对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成果进行衡量,也要关注对管理者的经营进行监督付出的监督成本,再此基础上权衡管理者经营带来的净增加值,对管理者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价,这是业绩评价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代理成本的存在是企业对于管理者业绩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激励机制的设置。充分运用代理理论的相关原理,设计业绩评价体系与激励制度,将对企业的运作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苹莉,宁超.关于管理者业绩评价的思考.会计研究[J].2000(10)
[2]支晓强.如何选择业绩评价标准――兼论业绩评价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会计研究[J].2000(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120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