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鲁 艳

  随着我国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物流业呈稳步、快速发展态势,物流业的基础和外部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为59万亿元,同比增长17%。在我国物流高速增长时期,出现了市场物流人才供求之间的巨大缺口。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权威预测,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这带来了物流教育要求的急剧增长。至2005年9月,全国有480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科专业,高职生15万人。一方面,巨大的物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众多院校积极投身物流专业教育;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物流技术型和操作型人才的需求,因而出现了部分高职物流专业学生“不好用”、“相对过剩”等现象。分析一下该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对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定位目标不准确;课程结构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太紧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培养模式不够合理,不能适应市场实践需要。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岗位群,即策略层次的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仓储主管和客户服务主管,以及操作层次的业务员、营销员、仓管员和理货员。
  能力本位是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取向,它区别于传统大学教育中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对接与呼应。这种能力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的知识结构
  
  2.1 仓储运输专业知识。综合性物流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执行水平也是衡量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和公路运输等环节。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练的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已不局限于货物进出仓、堆码摆放等简单活动,它将可能涉及到库存控制、自动化控制、包装、加工、检验、维修等作业。
  2.2 财务成本管理知识。物流服务往往涉及到多个作业环节,发生各种类型费用,如在运输作业过程中出现的费用类型有:停车费、路桥费、保险费、报关费、检验检疫费、海关查车费、订仓费、提货费等。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情况,而且要具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的能力,通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和分析,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并具有说服力的合理解决方案。
  2.3 国际物流知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程度日益紧密,大型企业的业务散布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其采购和营销方式向即时化、网络化、零库存的方式转移。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也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通关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2.4 物流相关法律知识及其他。物流企业的运作不单是企业内部的行为,更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物流服务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物流从业人员,特别是物流市场拓展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其它如保险、环保等知识,物流从业人员也应有所了解和掌握。
  2.5 外语知识。随着商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物流企业要加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或以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或者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都应该适应全程物流活动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提高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目前多数涉外物流企业在招聘作业人员时都设置了英语考试的项目,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也应该加强对英语课程的教学。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须培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3.1 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的索赔。所以从业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3.2 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存在着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作业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物流从业人员应具备强烈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
  3.3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过程是一个信息流的过程,货物的供需双方要随时发出各种货物供需信息,及时了解货物在途、在库状态,时时监控物流作业的执行情况。而提供服务的物流企业,也必定要有这种准确及时的处理各种信息和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能力。目前,信息技术已受到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并被应用在定单处理、仓库管理、货物跟踪等各个环节。
  3.4 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物流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物流服务的特点之一是消费者参与到服务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过程中,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时时与客户沟通协商、与上下游环节协调合作,需要运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因此,物流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3.5 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能够很好的执行作业指令、完成常规作业只能说明员工具备了基本业务操作能力,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相对的滞后性;同时物流作业环节多、程序杂、缺乏行业标准,异常事故时有发生。在可利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保证常规作业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4 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针对目前的物流高职教育,提出以下改进意见。
  4.1 专业设置以市场、职业、技术为坐标。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身特色的组成部分,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针对目前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在专业设置的时候,要从社会需求入手,不能设置一些与社会需求相差太远的专业课程,这个方面可以采取市场调研和问卷的形式来完成。另外,针对高职学院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将来就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了解企业现状,而不能让学生把时间完全用于理论探索等领域。

  同时,对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自学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将围绕教学思想的现代化必然做出调整。
  4.2 教学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宗旨。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型劳动者,传统的物流管理教育在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如开设物资编码与识别技术、物流商品养护技术、物流配送实务等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除一般性的讲述外,还需要在校内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实习,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3 教师队伍朝“双师型”方向发展。构建具有高职物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一支适应高职物流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的结构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主要是指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即专业课教师既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岗位实践经验。即便是专门从事文化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也要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4.4 人才培养途径是校企联盟促双赢。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对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如下优势:它能为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有效跟踪最新技术,有助于解决校内实训岗位不足、实训设备和资源不足、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不足等许多实际问题,能使高职院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增强与之相适应的主动性,能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能够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树立起“大职业教育观”,开展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格局,从而赢得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收稿日期:2007-10-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674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