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详细介绍了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设想。
  【关键词】实验中心 建设 学院级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5-0-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社会消费增长率下降,企业生产的扩展规模不断缩减,同时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相对于过去需求旺盛的用人市场而言,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既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才会受到就业市场的青睐。为此,高校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法,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实际综合技能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综合应用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这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和加快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实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实验室运行效率,全面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农业院校都在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基础上建设了以工科为主的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学科发展沉淀和历史积累,带有明显的行业特色。与纯工科院校相比,在推进农业院校工科素质教育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的力度,以使毕业生与普通工科类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2 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分析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是以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为特色、其它工科专业并重的大学院,包括农业工程系、机械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车辆工程系和基础教学部,以前沿用90年代高等院校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各功能实验室隶属于各系部管理。实验室由属于不同系部的专业基础或专业教学实验组成,按课程设置教学实验,分别由各系部所属的实验分室开出。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农业工程系下设排灌机械实验室、耕作机械实验室;机械工程系下设机械设计实验室、液压技术实验室、金相分析实验室、热处理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画室;自动化系下设测试技术\传感器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实验室、继电保护及创新实验室、计算机图像实验室;电子工程系下设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微机原理实验室、EDA/DSP实验室、通信工程实验室、电子科学实验室;车辆工程系下设发动机综合分析实验室、汽车调整检测实验室、汽车底盘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汽车燃油实验室;基础教学部设有电工技术实验室、电路实验室、模拟与数字电子实验室、工程力学实验室、计算机绘图实验室;还有专门开展金工实习教学的机械工程训练中心。
  由于各系部相对独立,其所管辖的实验分室更多的是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考虑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为确保本系部管辖实验室的正常运行,从实验耗材、实验用品到仪器、设备,实验教学所涉及到的每个环节均需单独建设,各实验分室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如此下来,对于专业相近的小型实验设备和一些公共实验仪器,如计算机室、示波器、实验箱等,存在严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教学经费投入使用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形成重点。各实验室相对分散,实验室资源缺乏统一调配,无力建设高水平的仪器设施,无法起到示范作用。
  另一方面,实验室人员行政上划归各系部管理,由各系部安排日常工作,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运行监控也由系级单位负责。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又统属于实验室主任分管,对学校实验室管理部门下达的管理文件和考核评比的执行由实验室主任调集实验人员集中完成。这种系级和学院级双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实验室管理不到位,出现真空地带,具体工作出现推委现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由于各系部行政关系的约束,各实验室之间缺乏交流机制,实验仪器设备难以共享,设备利用率低。学院在进行实验仪器设备申报时,各系部总是尽力争取所管辖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做到多多益善,很少考虑到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全院范围共享问题。造成不同教学时段,实验室开展的教学实验忙闲不均,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院教学业务费按各系部人员数划分到各系部,归属于实验系列的实验人员的教学业务费也直接划拨到各系部,由各系部负责人统一管理支配。要同时考虑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师资培养,再加上下拨的教学业务费用非常有限,在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的传统模式下,往往实验人员的业务培训费较难得到保证。同时,教师和实验人员教学性质有很大不同,各系部在开展对外创收和分配时也难以制订合理的政策,导致创收积极性不高,实验室缺乏必要的“造血”机能。
  
  3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
  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机构是高校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的前提条件。借助学校对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契机,依托学院在建的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广东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在现有实验分室的基础上,整合学院内相关实验室资源,工程学院建立了以机类和电类两大学科方向为主线的院级实验教学中心。
  3.1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是学校二级实验室资源管理机构。其建设目标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一支能承担现代工科实验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立教学规范、高效运行的实验室管理机制。达到体系完善、管理有序、队伍稳定、效率提高、质量保证、效益增加的目的。
  3.2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管理体系建设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学院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决策制和中心主任负责制,负责本学院各实验室之间资源的集中调配和管理,对中心的人员、仪器设备、经费和用房等资源实行统管共用,面向全院及全校学生开放。负责全院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验教学大纲的编制和修订、实验教学质量的跟踪和评估,对各实验平台起到监管、指导和协调作用,检查、督促各实验平台本科或研究生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执行情况。组织大型精密仪器的申报和绩效评价工作,制定实验室管理、考核办法,核定实验岗位设置和实验技术人员的选聘和考核工作,对实验室整体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为了建立、健全院级实验室管理体系,兼顾不同学科及不同层次(本科及研究生)实验教学的需要,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考虑实验室设置,防止以前以系部为单位的重复建设和条块分割,有效提高实验室资源投资效益。把目前由各系部分管的以课程为服务对象的实验室建制转向围绕机类和电类两个学科大类为服务对象的实验室建制。对原实验室进行重新调整、整合,实现规模效益,建立覆盖机、电两大学科的公共实验平台,使实验中心的实验功能相对齐全, 实验人员相对集中。将机类公共实验平台划分为农机装备实验平台、汽车交通实验平台、机械与工业设计实验平台、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将电类公共实验平台划分为电工电子实验平台、电子信息实验平台、自动化实验平台。通过打破教研室或系之间的界限,打破相近专业、相近课程的界限,实现办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共享。
  3.3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运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针对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实验中心教学实验平台的规划和设置应与不同的教学培养层次相适应,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要具有不同的建设理念。 对于一些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注重规范化和高效率,通过设备规模,提高实验效率。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调仪器设备多样化和使用率,使仪器设备覆盖的课程范围更广,为不同实验的综合利用率更高,发挥设备的最大绩效。对于研究型实验,考虑专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只有高精尖的一流设备,才有机会吸引校内外领先的研究课题或优秀学者进入实验室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才能开拓教师、实验人员和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掌握学科最新发展动态。通过研究型实验设备的开放,也能起到对学科和学院进行宣传和示范的作用。
  在注重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同时,实验教学体系中设置了开放性创新实验,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开展有兴趣的创新实验。吸引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室辅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活跃学生的科技创新气氛。
  根据现行实验中心的教学条件,打破原有课程设置的束缚,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优化,形成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3.4 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成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将实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全院实验与实践教学,也承担学院实验室对外开放任务。为保证实验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工程学院是以机、电两大学科为主的多专业共建的工科院系,涉及的学科范围广,学科间有一定的交叉重叠。成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后,打破了以系部为单位的实验技术人员行政管理束缚,实验人员可以在学科大类所属实验平台上实行充分的交流和轮换,做到充分利用院内教学资源,足不出户,通过实验室之间的相互帮带,拓宽实验人员的实验技能,帮助实验技术人员做到一专多能,杜绝“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实验室专职岗位现象。这样对于实验人员也可做到随机调配,各实验室有一定的人员技术储备,保证偶然事件发生导致实验指导人员紧张时,实验教学也能正常开展,也能保证时间上较为随机的开放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顺利进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实验设备也不断推陈出新,要充分发挥出新型实验设备的效益,即时开设出合适的实验项目,要求实验技术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实验中心应制定相关的进修培养制度和奖励资助办法,激励全体实验人员注重自身实验技能的培训和在岗继续深造学习,最终建设形成一支专业与基础并重、理论与实践融合、高素质实验管理与技术支撑的人才队伍。
  为保证实验教学中心人员队伍的稳定和质量的提高,要建立符合实验室特点的人员考核和评价标准,监控各实验员实验教学执行情况。将学生和同行对实验指导人员的评价,纳入学院年度考核参照。营造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树立乐于奉献的价值观,以学科发展促进实验室建设,以科学研究带动实验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稳步推进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
  
  4 结束语
  成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由学院领导直接挂职的实验中心集中管理模式,突出了实验中心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理顺了实验室的层次关系,消除了实验室多头管理的弊端,有利于实验室建设的统一规划、实验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实验技术人员的统一调度和实验教学经费的统一支配,有利于实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标志着学院实验室工作从体制管理、设备管理、教学管理到人员管理都进入一个全新的局面。
  相对于以前实行的学校、学院到系部的实验室三级管理方式而言,实验教学中心较为集中的管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由于实验室与各系部专业建设的割裂,由系部制订的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实验不一定符合实验室具体的实验条件,实验中心设置的实验课程也有可能偏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验教学中心集中安排实验课的模式有可能出现实验时间与理论教学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学进程出现混乱。加上实验室划归实验中心管理,理论教学的教师更不愿意主动进入实验室参与实验教学指导,不利于学院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此,实验中心应加强与系部的联系,共同参与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安排实验人员跟踪理论课教学进程,制订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每学期安排与系部教学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理论教学对实验教学的具体需求,及时调整实验室工作计划。做到在行政关系上与系部独立,在教学工作上形成一个整体,建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的良性运行环境。
  院级教学实验中心相关工作设想还需要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检验和完善,使院级实验教学中心真正成为管理规范、运行高效、配置合理、服务一流的实验场所。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李军,李晋文,吴启松,陈日远.学院级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69-671.
  [2] 黄雪梅,程玉瑾,李军,吴筱颖,李晋文,杜校松,陈日远.学院级实验中心管理规范探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2):247-250.
  [3] 范卫东,杨正宏.院级实验工作平台管理与运行机制.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2):711-821.
  [4] 侯亚彬,梁建华.建立院级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的思考.实验室科学,2007,12:1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045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