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岷峰 任亚军 施 勇

  收稿日期:2008-04-06
  作者简介:陆岷峰,男,高级会计师,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任亚军,男,高级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施勇,男,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淮安市中心支行。
  摘 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以上现实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金融脱媒;商业银行;对策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金融脱媒态势日益显现。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商业银行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经营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金融脱媒的现状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制度性变革方向已趋完成,制度性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资金的结构发生变化,直接融资逐渐上升,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重下降,银行的媒介作用趋于萎缩。
  
  1、银行利差收入仍占主要地位,但比重逐年下降。
  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0.11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加5.31万亿元,受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交易旺盛的影响,增长速度比上年降低0.72个百分点。贷款余额27.77万亿元,比2006年底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增长16.56%,增幅比上年提高1.36个百分点。除2007年受宏观经济偏热的影响,贷存比有所上升外,其余各年整体呈不断下降的趋势,2003年-2007年分别为77%、74%、69%、68%和69%(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尽管近年来,各行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降趋势,但其绝对值却仍然巨大。
  2006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前利润3379亿元。其中,主要商业银行税前利润2409亿元,比2005年增加559亿元,增长30.2%,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净回报率和股本净回报率平均达到O.9%和14.9%。主要商业银行收入结构进一步发生积极变化,中间业务收入不断提高,2003-2006年占比分别为14.7%、14.9%、17.2%和17.5%。
  200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4467亿元;资本利润率167%,资产利润率0.9%。从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收入是收入构成的三个主要部分。
  
  2、商业银行存贷款资产在全部资产的比例中呈下降趋势。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多样化投资工具的日益普遍,储蓄分流不断加快,在社会信用中居于垄断地位的中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金融脱媒”的严峻挑战。
  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债券资产从2004年的27704.16亿元上涨到38176.19亿元,净增10472.03亿元。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占比下降了8.85%,外汇占款上升了8.1%,有价证券投资上升了1.70%;仅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新增存款少增4668.7亿元,新增贷款少增9335亿元。
  根据2005年《中国金融年鉴》的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基金业共有216只基金披露净值,其合计保有4652.83亿份基金单位,资产净值总和为4628.82亿元。与2004年相比总规模同比增长43.85%。
  到200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差与贷款余额之比已经攀升到47.28%,而这个数据在1997年的时候只有9%左右。商业银行持有的证券中,央行票据占了大部分。截至2005年12月末,我国的债券发行量为41791亿元,其中央行票据为27462亿元,占比接近60%。这些都是“金融脱媒”在中国银行业的具体表现。
  
  3、股票债券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股市的融资功能在不断强化,进而对银行间接融资构成巨大压力。股票市场的活跃分流了国内储蓄存款余额,银行存款增速快速下滑。股票市场给企业提供的直接融资便利,部分取代了银行贷款。企业债的发行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也造成了影响。截至2007年6月末,共有127家企业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合计发行面额为1534.8亿元,同比增长6.06%。可见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4、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总量和结构。
  随着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建立,金融的不断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尤其是公司业务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降低了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中介在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近年来,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形成强烈冲击。融资券的发行实施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比银行贷款快,融资成本低,对大中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资本市场和直接的实业投资更受企业欢迎,这种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5、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
  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资产业务的总量看,金融脱媒将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降低,银行贷款占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的比重下降;从资产业务的结构看,更多的大型优质企业倾向于通过股权、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低成本的直接融资方式来募集资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有潜力的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造成显著的双重冲击。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转变经营理念。
  针对金融脱媒的新变化,商业银行应进行经营理念的创新,从重点关注信贷市场向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并重转型,从以资金融通为主向资金融通、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转型,同时由融资功能为主转变为服务功能为主。一是调整业务营销策略,改变传统的经营观念,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解决客户的现实需要,核心是为特定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做金融产品。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和技术的创新,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投资和中间业务,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三是压缩信贷资产的占比,提高国债等资产的占比。四是要争取更多的金融市场经营许可权,加快发展非商业银行业务,抢占市场先机。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把债券投资作为优

化资产配置、进行流动性管理、拓展业务收入来源的重要手段,开辟新的业务空间和盈利增长点。
  
  2、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能力。
  传统的商业银行产品仅仅注重收益,而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客户需要高效性、多元化、交叉性、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直接融资市场的投资,发展与直接融资相关的业务,进行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为客户提供跨市场、跨行业的个性化、功能化、高附加值化、自动化一揽子新型金融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强化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要实现从浅层创新、孤立创新向依托证券市场开展组合创新、交叉创新、合作创新和深度创新转型。
  
  3、转变业务重心。
  第一要发展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优势与规模优势,实现平台移植与功能转型,培养核心竞争力,在证券市场的发展中分一杯羹。第二要积极发展支付结算业务。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第三要发展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业务。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4、转变业务结构。
  (1)全面开展理财业务。必须利用银行和企业、个人等客户的密切联系,积极开展评估业务、商情调查、资信评估、代理会计、财务分析、业务中介、国际咨询等业务。一是把办理房地产评估业务与房地产信贷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办理企业资产评估业务,使咨询评估业务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二是开展理财市场的深入研究,将存贷款、代理、结算和信息咨询等业务品种进行组合,并根据客户的理财需求定做综合性、高效性的业务品种。三是开展企业财务顾问业务。通过为企业提供经济、金融情报,为企业筹资活动提供咨询,帮助企业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帮助企业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并培训财务管理人员。(2)大力拓展结算类业务。大力发展汇兑、支票、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传统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积极稳妥地改善和创新结算业务种类。(3)全面推进代理业务。主要是在发展代收、代付、代保管等传统业务的同时,在非银行融资的领域寻求新的代理业务来源,拓宽代理范围。(4)稳健地发展担保业务。积极发展投标担保、质量担保和预付款担保,慎重开办监督付款、保证付款等担保业务,同时发展信用证担保业务。
  
  5、转变负债方式和资产形式。
  随着一些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和融资成本的逐步降低,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高的中小型企业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这种由金融脱媒而引起的商业银行客户结构的转变将使商业银行贷款向风险相对较高的行业集中,而资产证券化则为这种风险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资产证券化出售贷款组合中占比相对较高的行业贷款和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同时在资本市场上购入同业竞争激烈、进入难度较大的低风险行业资产,可以用较低的投入完成信贷资产在特定行业的布局调整,优化行业投入结构和客户结构。金融脱媒会扩大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错配的风险,而资产证券化可以较好地化解这一矛盾,成为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有效工具。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出售一部分期限较长的资产,换取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可以改善商业银行运用短期资金支持长期业务发展的状况,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金融脱媒”对金融业的影响分析 当代经济2006/04
  [2]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金融2006/14
  [3]体制转轨期的金融脱媒与商业银行变革中国金融2006/14
  [4]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中国金融2006/14
  [5]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6]2006、2007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周智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418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