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以重庆地区为例对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分析了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现存问题和成功做法。
关键词: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研究;成功做法
为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工作规划纲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制度,“技能大师工作室”将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承担以下三大任务: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实施技术改造,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技术交流,加快高技能人才集聚,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培养技能骨干,加快高技能人才集聚,形成技术创新团队,为技术研修创新、教学改革等提供交流平台。
一、以重庆地区为例技能大师工作室数据分析
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中首席技能大师工作室占24%,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占60%,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占16%。从依托单位分析,有65%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依托于国有企业,12%的工作室依托于职业院校和27%的工作室依托于民办企业。重庆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均工作场所300㎡;所在单位对工作室投入配套资金近60万元,其中研发资金占比35%;总结提炼典型经验318项;近70%工作室建立了成员津贴制度;80%工作室有运行制度。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现存问题
(一)定位不准,结构不清
技能大师工作室定位不准,组织结构不清晰,导致部分工作室难以正常开展工作。工作室建设、运行需要所在单位在政策、场地、资金、人力等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离开行政支持就容易“空转”。进一步明确大师工作室定位,建立工作室管理负责人与工作室命名(领衔)专家统筹兼顾的组织架构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后劲乏力
工作室是常年运行的,除了首次获批年度的基本建设外,后续每一年度的技术创新、技能革新、传技带徒也需要相应的经费作保障。这一方面需要人力社保部门构建工作室建设、运行、激励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工作室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利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参与市场竞争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自身“造血”。
(三)协作不够
工作室外界协作不够,技术技能聚合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强工作室与外单位的合作、联动,形成优势合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大对外合作力度,才可能提升技能大师工作室效能。
三、工作室成功做法
(一)工作室成为“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项目引领,从“尽一人之力”到“集团队之力”再到“聚众人之智”的技术创新、技能革新之路。工作室的成员主要由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构成,每位老师以往都是各自独立完成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现在大家都是一人项目课题共同参与,既节省了完成時间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项目课题完成的水准,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对每位老师的专业水平也带来了很大的提升。
(二)工作室成为展示技能人才风采的重要窗口
一是获得高技能人才领军人物;二是在技术技能创新方面贡献突出;三是具有绝活绝技绝招。
工作室的指导老师都是不同专业、课程的负责人,在专业上各有所长,学员会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安排分配跟随不同的老师,在每完成一项任务的同时也就可以掌握一项专业技能或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每位学员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一位最终的老师作为自己的师傅,并跟随这位老师在选择的领域深入学习提高,通过两年的坚持在某一方面必将具有相当过硬的本领,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
(三)工作室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艺传承的重要平台
工作室通过师傅带徒弟、举办国技大师班(大师工作室高技能特训班)、组织学员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培养了大批优秀技能人才和技术能手。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阵地。大师工作室的学员都是通过层层选拔,从在校学生中挑选出来的,这些学生除了接受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学习任务外,课余时间都会在工作室接受老师一对一的指导,和老师一起进行实际的产品开发设计担任老师的助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工作中,从而让工作室学员能更容易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工作室还经常组织并培训学员参加省市级、国家级的技能大赛,经过训练大大提升了学员的专业能力、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并且通过大赛取得的成绩也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进一步提升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广志,宋彦平,宋希光.校企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着力培养技能领军人才——烟台城乡建设学校与技能大师工作室合作育人的实践[J].中国培训,2019(07):72-73.
[2]李杰,黄健康.职业院校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焊接技术,2018,47(11):96-99.
[3]梁金柱.校企合作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铁画大师工作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4):330-332.
[4]顾宏亮.“三位一体”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机制的探索——以无锡技师学院为例[J].职业,2018(29):32-33.
作者简介:
李 忠(1968.11-),男,汉族,重庆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技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15100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