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监管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艳林 王景峰
摘要:本文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对对银行监管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有重要的影响。修改或放弃公允价值计量只是特殊情况下防范金融风险加剧的权宜之计,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与控制,强化银行监管并适时校正监管规则乃维护金融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长久之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 银行监管 资本充足率
一、引言
美国次贷危机触发了学术界、金融界和银行监管部门对公允价值计量空前激烈的辩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是否是金融机构危机爆发的元凶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这场前所未有的论战,不仅关系到公允价值会计的前途命运,而且攸关银行监管的改革方向。众所周知,银行业涉及公众利益并关系到金融稳定,因而历来是个被高度管制的行业。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资本充足率调控银行的商业行为,以确保银行具备偿付能力并防止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和道德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确定是依赖于会计处理的,是依赖于会计处理中公允价值的应用的 (严格地说,计提贷款减值准备也蕴涵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念)。目前,各国在金融工具方面的分类及其计量方面已与IAS/IFRS基本趋同,即将金融工具划分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初步形成了由历史成本(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其中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可供出售资产。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人当期损益就会影响未分配利润,如果是计入所有者权益将影响商业银行的资本公积,二者最终都会影响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从而影响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允价值计量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如下(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除持有到期的金融资产对资本充足率没有影响之外,其他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都会对资本充足率产生影响。公允价值计量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监管机制传导顺周期效应。在经济不景气时期,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将更加明显,因为监管部门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将证券投资的未实现估值损失以及贷款的减值损失直接从资本基础中扣除,反之亦然。所以,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下,加强银行的监管改革,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监管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属性分析
美国FASB于2006年9月发布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将会收到的或转让一项负债将要支付的价格”。由于市场条件的不同,公允价值计量体现出双重属性。
(一)在活跃、完备的市场上,公允价值是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提供相关且可靠会计信息的独立计量属性 众所周知,会计的根本使命是体现企业产权结构,反映企业产权关系,维护企业产权意志,其最终生成的信息是企业利益分配和价值分享的核心依据。因此,会计必须选择能够被企业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接受的计量属性,站在独立客观的立场进行计量,尽可能做到程序可靠和结果公允。长期以来,历史成本计量坚持以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坚持计量程序客观,计量结果具有可验证性。这种讲量方法在物价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还能够相对客观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价变动不仅日益频繁,而且变动的幅度也日趋扩大,以历史成本及其摊余价值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相去甚远,既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和维护股东、债权人等资源委托方在企业的权益,更不能系统地反映和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的权益。从SFAS 157的定义可知,公允价值是目标资产或负债在计量日的脱手价格,是活跃成熟市场上众多市场参与者(供求双方)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均衡市场价格(葛家澍,2009)。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较,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评价为基础,不受时间、计量主体等客观因素影响,无论在纵向的时间还是横向的空间中均可比,能够较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为企业管理人员、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在活跃的、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计量应该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目前,会计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高度相关性已达到共识。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会计理论界质疑的焦点。笔者认为,可靠性是相对的,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没有任何计量属性在可靠性方面是无懈可击的。对于公允价值计量而言,虽然目前受市场完善程度、估价技术的运用、职业道德水平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公允价值计量还难以真正实现“公允”,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的一个很大优点,体现在它的后续计量方面,它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对已确认的资产与负债的价值进行调整,能做到“账实相符”,能够始终动态地反映出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情况。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允价值计量是具有可靠性的。
(二)在不完善、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可靠和公允 美国次贷危机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危机时期,盯市的公允价值计量失去了应有的效率,不再准确反映基本面的变动。(1)公允价值计量的三级估计。FASB依据交易信息的可获取性及可靠性程度,提出了估计公允价值的三个层级:一级估计,即以相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活跃的主市场中公开、公平的报价作为公允价值;二级估计,即以相似的资产和负债在活跃的市场中公开、公平的报价为基础但须作必要的调整;三级估计,当相关资产或负债以及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同类、类似资产或负债都不存在活跃的市场时,通过各种估计技术,如期权模型、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值来进行估计。公允价值级次的划分是为了解决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通过级次划分的方式可以对各种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程度进行区分。第一个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实际上就是市场价格,具有客观可验证性,是公允的。第二和第三个层级确定的公允价值往往需要通过现值估计或模型估计等方法来进行人为估计,主观性强,因而也容易出现不公允的情形。(2)公允价值计量具有顺周期效应。公允价值计量具有显著的“顺周期”效应,这主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更加注重会计要素价值的动态变化过程。随着时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也会不断变化,每个时点上的公允价值都可能不同。即使交易尚未发生,如果有证据表明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或预期价值发生变化,也需要对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并在财务报表内反映。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计量是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公允价值重点反映市场现行经济情况以及被资产或负债所影响的市场的未来评价,公允价值变化反映了经济情况发生变化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影响。因此,当金融市场运行比较平稳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不仅能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且并不会引起资产及收益等账面价值的大幅波动。然而,当市场处于极端的情况时,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周期效应”却会把问题严重地放大。当市场情况演变成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危机时,危机中的甩卖价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值,如果以此为基础计算价值和减值准备,将给公司报表“火上浇油”,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以下魔鬼般的恶性循环:金融产品交易价格下跌→金融产品资产计提跌价准备→机构按照监管要求核减资本金→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金融产品价格进一步下跌。(3)市场失灵时,公允价值计量不再可靠和公允。公允价值计量的失灵(不再可靠和公允)是由于金融市场流动性供给机制不完善导致的。在完美金融市场中,金融风险管理假定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能够收集到不同情形下的流动性数量,金融市场的弹性和深度足够大,金融机构就会使用多种金融工具从市场对手那里随时取得流动性。但是在不完美市场下,流动性供给的取得是建立在现有金融资产卖出的环境之下。资产价格由可得到的流动性或市场注入的现金来决定。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在市场博弈环境下采取流动持有策略,随时准备购买市场低价卖出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持有收益不再是放弃流动性的补偿,此时金融资产投资收益远远大于非危机时期。因为在同一时间内大量金融机构需要流动性,出售资产导致价格下降,价格下降导致金融机构过分对资产按市价减计,造成亏损和资本充足率下降,进而促使金融机构加大资产抛售力度,从而使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恶性循环之中。当金融机构能够很合理取得市场价格时,公允价值会计和风险敏感性的清偿力监管措施是很有用的,而且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性和资本最低要求起到外部监管控制的作用。但是在反向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会计和清偿力监管措施由于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引发的价格预期波动形成了逆反馈效应,进而加大了价格波动性,引致更大的金融不稳定。随着金融工具流动性的减弱,实际运作中就会很难找到市场为基础的价格,一些复杂的金融工具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近期交易价格很难找到,金融机构不得不依赖于模型为基础来取得公允价值,甚至有些金融工具完全使用非市场数据得到的参数。由于目前存在不同的估价模型,有不同的信息输入和前提假设,因此估值模型存在不确定性和非公允性,使其可靠性也受到质疑。
三、基于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监管改革
金融危机突显了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和银行监管的不足,因此,公允价值计量的有效实施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坚持渐进式推广公允价值应用范围的前提下,应当加强银行监管,确保公允价值计量得到有效的实施。
(一)坚持完善公允价值计量 会计计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反映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会减少金融不稳定性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尤其是将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资产负债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反映后,对风险的揭示更为全面,可更容易地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促使银行管理者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提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金融监管机构可以更直接地获取相关信息,市场投资者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上市公司衍生金融工具的情况,从而增强了市场约束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有利于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银行危机。事实上,金融危机爆发后,银行界质疑和反对的焦点并非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本身,而在于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尤其在不活跃、或者无秩序的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在活跃有效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有序交易日的价格,而非忍痛抛售或是公开拍卖时的价格,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在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特殊情况下,由于金融资产价格的异常、剧烈波动,或由于许多经济主体和金融机构负担巨额债务及其资产负债结构趋于恶化,使得银行在经济冲击下极为脆弱,并可能严重影响整体经济的健康运行交易行为可能被扭曲。在市场的扭曲和投资者极度恐慌的情况下,很多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为了尽快变现财产,会在无秩序的市场上甩卖产品,致使市场定价的功能大为削弱,公允价值适用的市场条件缺失。如果再用市场价值来作为账面剩余产品的计价方式,就将产生不公允的情况。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就不应考虑坚持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FASB, 2008)。SEC在2008年9月30日已发布了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仍坚持SFAS157的原则,并未暂停公允价值的使用,只是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定价”对金融资产进行计量的提出三层建议。经济危机时期暂停公允价值在特殊金融工具项目中的应用不失为明智之举,也是公允价值“题中应有之意”。废止公允价值计量是不可取的,没有任何一种计量属性能够比公允价值计量与决策更加相关。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而不是废止公允价值计量。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引入动态减值处理来降低“顺周期”效应,可以提升资产证券化背景下的信息透明度,降低金融资产的风险;拓展非市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的披露,传递金融资产项目特定风险与报酬的相关信息等这些方法不失为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有益的补充。
(二)加强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公允价值的运用增加了金融机构收益及其资本的波动性,从宏观经济方面还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行为,进而对整个金融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但公允价值并不能影响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本质。会计信息在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良性运作中仍将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从长远来看,公允价值会计要求银行应有集约化经营管理基础、完备的信息数据环境与强健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等,这对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控制制度与程序,并作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是完善投资决策体制,建立合理的前、中、后台内部控制机制,引入真正的财务决策参与机制;三是建立完善的准备金管理体系,处理好与核心系统、信贷管理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的接口,有机融合风险管理、信贷管理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准确判断风险并合理确定准备金资源,同时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加强信贷管理和抵押品价值管理,使客户经理了解新的现金流评估方法,从信贷管理的第一线判断贷款发生减值的可能性并提供依据;四是建立合理的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估值技术应当是市场认可或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可靠的,这就要求银行应拥有充足的历史数据,确保信息数据及时、分类清晰、市价采集标准统一,减少操作差错率。另外,银行监管部门应基于现有监管框架并根据公允价值会计的特点,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一是及时地监管政策,健全严格监控金融衍生产品的制度规范,其中重点调整对监管资本的要求,提高监管资本的审慎性,确保监管资本能够充分吸收银行非预期的风险。二是明确要求银行在进行套期保值活动前要有明确的管理策略、套期效果明显等方式,防止银行任意调整账户分类。三是监管当局应对银行运用公允价值选择的相关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估,在评估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应考虑到由于银行自身信用变化而产生的损益可能带来影响。同时对银行承受经济波动压力的能力进行检验,并要求银行预留足够的资本。
(三)加强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 公允价值计量与银行审监管由于各自服务的对象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而言,会计准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投资者,其会计目标被定位为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因此,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准则制定机构强调相关性、中立性及如实列报等。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会计准则倾向于逐步扩大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反对过度的保守主义,反对采用动态拨备的方法平滑账面收益。所以,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长(IASB)将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相关性作为会计准则质量的首要特征,其他信息质量特征都是决策相关性衍生出的次级信息特征。就金融监管目标而言,尽管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使命有所不同,但维护银行业的稳定经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则是共同的目标。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比较强调可靠性和透明度。在具体的会计处理上,银行监管机构则比较强调“审慎性”原则,反对扩大公允价值的计量范围并且主张采用更前瞻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所以,作为金融监管的国际组织――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强调的是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可比性、真实性、相关性;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要求银行对风险信息确认具有前瞻性和较高透明度,并保持足够的审慎性,充分反映银行潜在风险,与银行风险管理活动保持一致性;所披露的信息还要有积极的经济后果,有助于促进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保持稳健经营。考虑到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对金融稳定具有着潜在危害,因此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在制定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准则时应保持足够的谨慎,积极与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充分地沟通,充分了解公允价值究竟会对金融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考虑金融监管部门对于公允价值会计发展的意见,共同解决银行信贷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不断提高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同时,金融业和金融监管当局应积极采取措施以避免公允价值的使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郑鸣、倪玉娟、刘林:《公允价值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兼论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财经研究》2009年第6期。
[2]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
[3]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2006第12期。
[4]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截至2008年10月16日的进展》,《会计研究》2009第4期。
[5]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会计研究》2009年第11期。
[6]樊行健、郑君:《非经常性损益的列报:理论、准则与分析》,《会计研究》2009第11期。
(编辑 聂慧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3/view-7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