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审美策略在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工作中审美策略的应用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工作形成一种渐进式的惰性,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步呈现机械、僵化的特征。由此导致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缺乏足够兴趣,本文试图通过审美策略的应用,借助审美教学的灵活性、多元性、趣味性等特征,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改善当前的高校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参考或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学;审美策略;镜像自我;圆盘评价
教学中审美策略的应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人文性、灵活性和操作性的特征,能够将审美策略有效地应用到公共心理学课程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审美教学的实质乃是将教学的双边活动提升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行为,使得身处其间的对象能够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从而主动的参与到该项活动中去。教师自身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利用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探寻课程中的美之所在,使之成为提升学习效果的内在推动力。由于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将这些特征窍门应用,实现教学活动的美化。
一、利用镜像自我,反射美
应用审美策略的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感悟到美,通过直观可触的各种实例,表现出心理课程内在和外在的与众不同,而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表现就是起自身所蕴含的美。美作为一种主管存在需要感悟的个体积极地进行观察,学生作为观察的主体可以利用镜像自我来完成这一活动。所谓镜像自我简单来说就是个体通过第三方的客观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自我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表现。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在教学活动中需要通过镜像自主积极主动的去理解和认识教学活动中的美之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渗透,将学习过程的美介绍给学生,使其内心产生反应,将认知过程或者心理活动的美映射在自己的元认知中。
利用镜像自我发现美,反射美的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教师在讲述个体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征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检测,使其在自我检测的过程中,借助“元认知”发现和理解个体的心理活动具有极其复杂的原理和步骤。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唯一具有高级思维活动的生物,既是非常神奇的事情,也是极为幸运的事情。思维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集中体现,闪耀着文明和智慧的光芒,这种神奇的生物反应,与任何其他生物行为相比较都是无可争议的强者。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心理情景剧来展现心理活动的魅力,也可以通过诸如“心理图像连线”“读心术游戏”“早期经验与当前行为联系的分析”“思维活动的生物基础探究”等话题,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和领域,借助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介绍给学生,引导其意识到个体思维的强大威力。将历史引入到心理学课堂中,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生物学的方法,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用图示表现出来,讲解人类的思维活动发展进步的轨迹。比如在大猩猩与人类分道扬镳之前的历史中,人类的思维发展阶段和水平如何,在原始社会中人们通过水平审视自身镜像的反应,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语言和文字的神奇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是怎样的,这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促进起逐步思考和分析心理学课程的美之所在,对于自我的认识,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产生获得新的感悟,从而积极地去探索和追问,在客观上更为主动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由“美”作为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失为一种具有诗意的美好尝试。
二、借助同伴依恋,激发美
可以说,心理学课堂中能否激发学生的情感,将审美活动与内在的情感进行有效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美策略的成败与否。借助同伴间的依恋行为,进行教学活动的审美策略具有天然的优势和便利。高校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并且对于情感的追求非常强烈,而关于情感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讲却懵懂无知。借助情感活动作为激发学生审美情感的载体,具有强劲的吸引力。个体的心理活动包括认知、个性社会性及情感三个维度。情感作为人类所独有的高级情绪状态,具有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述的美妙与神奇。每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不可避免地与周围的人群产生联系,建立各种不同的情感,作为高校学生情感的主要表现形式,友谊和爱情是激发审美情感的最佳话题和载体。
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不知不觉”、“觉而未知”、“觉而自知”三个阶段。针对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轨迹和特征,教师可以以此利用“情感实验室”、“情感罗盘”、“情感调色板”、“移情训练”等方法和途径进行教学活动审美情感的激发。比如利用情感实验室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尝试,尝试分析和感悟实验中的人物角色,在此活动中,了解个体的情感发生机制,探究情感产生的规律和动力。
通过情感调色板活动,则可以让学生不断的分析和了解人的情感活动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颜色的调和一样,具有奇妙的变化过程。当一个人快乐的时候,其实有可能是巨大的痛恨作为基础和前提;当一个人非常悲伤的时候,心底却隐藏着甜蜜的回忆,这些奇妙的心理反应或者情感状态,拥有一种魔幻的色彩。每个人的情感历程都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书籍,是一支独一无二的交响曲,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人物,包含着多种美的因素。经过这些尝试和探索,学生对于公共心理学课程开设的意义和价值会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一旦懂得情感的重要性,理解了情感的发生机制,明白友情、亲情和爱情作为心理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就会发现自己不断追求的情感归属可以课堂上得到清晰的解释和说明,为其提供直接而有效的帮助,则自然会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产生喜爱和向往。
三、依靠层次需要,强化美
审美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主观感悟和认识,而且还需要一种外显的表现行为,将这种情感体验注入日常的各种活动之中。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过,审美是个体的一种存在需要。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这种需要激发出来,并以此作为外在行为的动力引擎,则可以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在此所认为的审美行为是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自己的行为表现作为一种推动力存在于课堂之上,为课堂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当个体将内在需要转化为外在表现时,审美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心理学课程的美或者价值所在就是能够将个体内心的困惑和问题分析出来,并加以调整和治疗,了解到该门课程的实用功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有所提升。当学生了解到催眠、系统脱敏、沙盘游戏等方法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乐于尝试。利用这些兴趣需要,教师可以将服务社会作为强化审美的一种途径。利用学生掌握的方法和知识,将学习与应用结合起来。
比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兴趣小组,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或内容进行划分,成立诸如“皮亚杰专题研究小组”“精神分析兴趣小组”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公益活动,比如利用其掌握的心理技能进行义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实习的方式来完成教学目标,自己模仿设计儿童创造力量表,结合自己的需要,编制职业倾向量表或问卷,尝试利用其进行就业指导等,都是一种有效的审美行为。
四、摆脱自我中心,评价美
在心理学课程中,引导学生评价教学活动的美丽,需要帮助其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干扰。通过去自我中心的训练,学生可以用宏观的视角去分析课堂中,教师、学生、情境、等因素所包含的美,然后乐于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既是活动的主体又是活动的客体,需要将审美评价的原则讲述给学生。
对于同样一堂课,不同的听众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评价。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逐步掌握由“剧中人”到“局外人”的角色转换能力。不要一味的从自身的喜恶来作为评价的标准,能够多元的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劣得失。掌握这种能力不仅仅是对于心理学课程有了正确、全面、客观的认识,而且对于其他课程和事物的认识,也可以从矛盾的正反两个角度进行审视和分析,作出科学的判断。能够主动的欣赏到他人的美之所在,既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能力。
借助心理学课程的审美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课堂的魅力,逐步的喜欢课堂。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利用“球形标注法”的策略,通过纵、横、斜三个维度进行点评,通过方法、内容、语言、例子、道具、互动等不同的方面来引导学生发现课堂的美之所在。根据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同学进行当堂讲述,而后由其他同学尽可能列举出讲述者的优异表现。并可以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商榷,得出多元的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柱形图”“圆形图”等方法进行评价每次课程。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到不同教学形式的优劣长短,从而客观的评价教学活动,减少对于课堂的排斥和抵触。
结语:教学审美策略本身就有极大的魅力,如何将之应用到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中去,就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可行性。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策略,审美教学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调整,以适应教学实践活动。在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其中诸如审美策略借助的载体和途径分析、审美互相作用原理的研究、审美评价体系的构建等内容将是各方关注的焦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学审美策略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和科学,为心理学以及其他公共课程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声涛.有效学生课业考评与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袁晓松.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教学人文化刍议[J].集宁师专学报,2004,(1).
[3]黄爱玲.论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中教师主导性与学生自主性的统一[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郑航.建构主义学习观对高师公修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唐烈琼.高师心理学教学目标的反思与重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0262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