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生物多样性在兰坪县高寒冷凉山区间套种栽培技术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粗浅地阐述生物多样性在我县高寒冷凉山区间套种栽培技术中的应用背景、应用机理原则、应用模式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策。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高寒冷凉山区;栽培模式
  一、应用背景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丽江、剑川接壤,西与福贡、泸水相连,南接云龙,北邻维西。总面积4325平方公里。全县有四乡四镇,104个行政村,80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余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l7万人。居住有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等l4个少数民族。全县年平均气温11.3℃,无霜期198天,年降雨量l015.5毫米,小于年蒸发量。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海拔最高4435米,最低1360米,相对高差3075米,立體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形成三种典型的气候带:一是高寒坝区寒冷气候带(通甸镇、金顶镇);二是半山温凉气候带(啦井镇、河西乡);三是干热河谷气候带(营盘镇、兔峨乡、石登乡、中排乡)。全县共有耕地面积37万亩,人均2.19亩,其中水田4.2万亩,旱地32.8万亩,占总面积的87%。粮食生产以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水稻五大作物为主,是集边疆、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山区农业县。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兰坪高寒冷凉山区的应用
  2007年高产创建活动开启兰坪县利用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作物栽培的新开端,促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致力于改革耕作制度,集成创新出多类型的栽培模式,初步探索出持续推进粮食增产的途径。至2014年的八年实践,结果证明,农业生物多样性在栽培上的应用在改善小区气候、增大耕地产出率、保持地力、减轻劳力、降低生产成本,解决茬口矛盾等方面功效显著,以金顶镇七联村委会高产创建核心区为例,两年三熟(大麦、玉米、蔓茎菜)亩产达1900斤(蔓茎菜折粮250斤),农药使用量降低60%,氮肥使用量减少20%,节省3个工。
  三、农业生物多样性在间套种上的应用原则
  1.作物品种的搭配原则。根据作物的生育期、株型、肥水条件、光照时间、病虫发生规律、用地养地、抗逆性等要求选择好间、套作的作物和品种搭配,是成败的关键。作物间要具有较多的互利互补关系,而没有明显的相互抑制关系。例如在株型方面,要选择株型紧凑,叶片挺直、抗倒、抗病、高产。搭配原则是:高杆作物和矮杆作物搭配;株型松散作物与株型紧凑作物搭配,园叶作物(如豆类、薯类等)与尖叶作物(如禾本科作物)搭配;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搭配。在适应性方面,要选择喜光作物与耐阴作物搭配,耗氮作物与固氮作物(豆科与非豆科)搭配。
  2.有主有副,建立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主作物应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密度可接近于单作,副作物则占有较小比例,每亩株数应少于单作。在占地方面,主作物应占有较大的播种面积和更大的利用空间。为了使副作物有较大的播种面积,主作物也应采取撤株并行办法,实行宽窄行分株播栽。
  四、高寒冷凉山区的几种间套种应用模式
  1.应用模式。(1)大麦——玉米——蔓茎菜,行比为l:3:l;(2)青蚕(豌)豆——玉米——蔓茎菜,行比为2:3:2;(3)早熟脱毒马铃薯——玉米——蔓茎菜,行比为3:4:3;(4)青稞——玉米——蔓茎菜,行比为1:3:1;(5)泡核桃——玉米——秦归(秦艽),每亩核桃25棵,玉米与药材行比为3:1;(6)泡核桃——大麦——玉米(蔓茎菜),核桃幼龄期,前作大麦,后作复种晚熟玉米或蔓茎菜;(7)泡核桃——蚕豆——玉米,核桃幼龄期,蚕豆玉米行比为2:3;(8)泡核桃——绿肥——玉米,核桃幼龄期,前作绿肥后作玉米;(9)泡核桃——秦归(秦艽、板蓝根),核桃挂果期,林下主要育苗移栽矮型作物药材如秦归;(10)大麦——桔梗——玉米,行比为l:1.5:3;(11)大麦——蔬菜——玉米,行比为l:1:3。
  2.玉米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的机理。结合立体间套种增产原理,即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达到立体采光目的;充分利用地力,全面地合理地利用土壤中各层的养分和水分;充分利用作物间的互利关系,达到平衡作物的碳氧化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减轻自然灾害,稳产保收,增减互补,增加地面覆盖,防止土壤侵蚀,保持水土。遵循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生物特性,依株型高矮、胖瘦;叶型圆尖、窄宽;根型深浅;适应性阴阳,干湿的规则合理搭配种类,要点是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搭配品种,合理安排共生期;规格化播种,提高播种质量,测土配方施肥;综合田间管理如适时深翻套作(行)带,前作扎把塑型,后作拌肥(药)育苗移栽或直播,及时修枝、间苗、中耕、追肥、治病(虫)害。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为达到生物多样性(间套种)立体栽培技术成果应用效益最大化,根据兰坪县高寒冷凉山区易遭前旱后涝,倒春寒,常年积温不足的气候规律,确定不同作物的最佳期;耕力滞后,加快秋冬农机耕作服务的推进;粮经作物混(套)种品种、比例、密度、施肥水平及其共生期需争取上级支持开展试验以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该栽培技术的推广提供详尽的科学依据。
  六、效益分析
  一是维持土壤的物理结构。由于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的活动,能产生类似胶水的物质,可以使土壤分散的颗粒形成十分稳定的团粒结构,进而抵抗土壤受到的外力(水力、风力)侵蚀。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有利于土壤的保墒能力,减少水分的蒸发。二是与周围环境(例如大气圈)进行着气体交换并担负对碳的固定。土壤中的生物,例如藻类,以及农田上能健壮生长的作物,有利于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与固定;同时可以减少土壤中有机质的氧化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向大气中释放。三是担负着对土壤中毒物的去毒作用。土壤生物多样性丰富造成的高质量土壤,不仅有利于土壤中有毒的物质要么加速分解、去毒,也有利于这些毒物经过钝化去毒,进而降低对农作物的毒理生物效应,同时也能减少对初级农产品造成的污染,确保食物安全。四是负责生态系物质和营养成分的循环、负责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农业生态系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这个生态系内的物质循环,能够把废弃物迅速地变成农作物能够利用的高质量营养成分。五是控制着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农业生态系生物多样性丰富能为农作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包括:土壤能提供一个良好的营养库,农田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景,这个生态系本身能压制病、虫、草害对农作物的侵袭,等等。间套种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将为人类提供初级农产品创造巨大的生产潜力。
  七、结语
  农业生物多样性所具有的功能性在作物栽培(立体间套种)上的应用具有“把天拉长,使地增宽”的作用。为使所探索的几种栽培模式在生产上更为适用,应对各作物特征特性,气候规律作深入的探索与总结,使品种搭配和群体种植的技术规程符合高效生态农业的建立与推广,确保我县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兰坪县农业局,农业志,2005.
  [2]郭辉军、龙春林,云南生物多样性[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3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