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养殖池塘水质判别、影响水质因素、不良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危害、水质管理等方面介绍养殖池塘水质管理技术。
  关键词:池塘;水质;危害;管理技术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鱼类的产量和品质,俗话说:“要养好一池鱼先管好一塘水”,可见水质管理在水产养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一、养殖池塘水质好坏的判别
  识别水质好坏的重要依据是看水色。水色与所施肥料、浮游生物种群及其数量多少有关。对养鱼有利的水色有二类:一类是绿色,包括黄绿、褐绿、油绿三种。另一类是褐色,包括黄褐、红褐、绿褐三种。这是因为这二类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数量多,鱼类容易吸收消化的也多。如果水色呈浅绿、暗绿或灰蓝色,只能反映浮游植物数量多,而不能说明其质量好,这种水一般列为瘦水,是养不好鱼的。如果水色呈乌黑、棕黑或铜绿色,甚至带有腥臭味,这是变坏的预兆,是老水或恶水,将会造成死鱼。
  如果出现“水华”,则具有双重性。这种水反映水质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吸收的浮游生物种类也多,这是有利的一面;但这种水质难以长期维持,经验不足的养鱼户很难掌握其规律。当天气变化时,藻类因缺氧而发生大量死亡时,水质便会迅速恶化变黑,甚至发臭,出现泛塘死鱼。池塘养鱼的水质要求达到肥、活、爽才是最优水质,其中肥是关键。但肥而不活,肥而不爽,却不是优质水。因为浮游生物测定指数揭示,水体中多数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种群,是老水。肉眼观察,这种水色一天内无变化。而肥中带活、肥中有爽的水,具有变化规律:一是上下午有变化,表现为上午淡、下午浓,这符合藻类具趋光性活动的特点,即上午浮游植物少,下午多;二是上下风处有变化,即是上风处水色淡,下风处水色浓。这种水易生成“水华”,是优质水的标志,反之是瘦水或老水。
  二、影响池塘水质的主要原因
  1.池塘水体外源性污染
  外源性污染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和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引发的污染,这里不做详述。
  2.池塘水体内源性污染。
  (1)池塘老化。由于池塘使用年代增加,导致池塘老化,池埂倒塌,淤泥增厚,成为各种病原体繁衍生息的温床,诱发鱼病。
  (2)残饵腐烂。池塘由于高密度养殖,养殖户往往因追求产量而提高放养密度,势必加大投饲量,使饲料过剩;加上池塘水生生物分泌物和鱼类的粪便,在塘底积累成厚厚的淤泥,引起腐烂而败坏水质。
  (3)药物污染。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鱼病时,由于养殖户缺乏防治技术和用药知识,任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个别养殖户为提高养殖产量,减轻养殖成本,在防治过程中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禁用渔药;有的甚至用“敌敌畏”、“敌百虫”等农药替代渔药,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对养殖水体的污染。
  三、不良水质对水产养殖的危害
  池塘经过数年养殖,加上养殖中后期池塘存鱼量、投饵量逐渐增加,使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藻类不断增多,底部有机物积淀严重,导致各种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引发疾病,危害鱼类。同时,这些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经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硫化氢及亚硝酸盐、甲烷等,使池塘底质、水质发生变化,pH值下降,水体中有益菌自净能力减弱,破坏水体微生物的平衡,影响鱼类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增加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本。若在气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鱼类缺氧泛池或发病死亡状况。此外,用药不当,会使池水中有害有毒成份增加,威胁养殖鱼的类健康。
  四、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1.清淤消毒。利用冬季空闲时节,将池水排干,用清淤机或人工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保持10厘米~20厘米即可。然后经多次翻整、曝晒,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彻底杀灭底泥中的病原体和有害生物,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2.科学投喂。为降低残饵对池塘水体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饲料,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饲原则,同时根据不同季节,天气变化,水质(水色、透明度、溶氧等)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等适时调整日投饵量,提高饵料利用率,减少浪费,预防残饵对水质的污。
  3.合理用药。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倡导生态综合防治和使用生物制剂、中草药防治,严禁使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痢特灵和抗生素等违禁药物,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减轻药物对水体的污染。
  4.调节水位。调节水位是调节水质最有效、最主要的措施。池塘水要求“春浅、夏满、秋勤、冬深”,即春季池水较浅0.8~1.2m,浅水可有效吸收太阳光增温;夏季池水要深达1.5~2.0m左右,特别在高温季节一定要保持更高水位(但不宜超过3.5m),深水可有效降温,但超过3.5m会导致深层水缺氧;夏秋季要勤加注新水,可有效调节水质,一般在6~9月份,每7~10天加新水一次,早春和晚秋每10~15天加一次,每次加水20~30cm;冬季池塘水深宜2m以上,深水可保温防冻。具体操作时要根据池水肥度,鱼群浮头情况和池塘渗漏情况而灵活掌握。发生泛池时,紧急注水是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而当池水恶化时,大量注水或大量换水(池水1/3~1/2)也是一个改善水质的有力措施。
  5.定期搅动底泥。搅动底泥可促进底质不断分解,一般每10~15天攪动一次,每次搅动面积不少于水体面积的1/3,且以晴天中午搅动效果最好,但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时勿搅动。
  6.生石灰调节。可用生石灰定期调节水质,一般每半月按每亩用生石灰 15~20千克化水全池泼洒一次。
  7.机械调节。增氧机具有增氧、搅水、曝气的功能。在养殖池塘中应配备相应功率的增氧机,利于加快池塘水体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减少有机物沉积,促使池水作垂直对流和水体间的物质循环,逸出池水中溶解的硫化氢、氨氮等有毒气体,使水体溶氧均匀分布,调节水质。
  8.使用微生物制剂调控改良底质和水质。在养殖生产的高温季节,施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通过这些有益生物活性细菌,有效抑制或杀死水体内和养殖鱼类中的某些有害致病菌,调控改良底质和水质, 建立池塘良性微生态环境,保持水体清新鲜嫩。
  此外,可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来净化水质,如种植茭白、蒲草、凤眼莲等,用其吸收部分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创造一个有利于鱼类生长的生态环境;还要建立独立完善的进排水系统,不乱扔病、死鱼,注重排放生病鱼池的池水,防止对其他鱼池造成污染,并积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和生态养殖模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04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