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社会文明程度在不断地提升,人们的安全意识也得到了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力行业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电力的安全生产管理是电力企业重要的工作任务,如果没有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会给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论文对当前我国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提高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可行性应对方案。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leve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people's safety awareness has also been strengthened, which to some extent brings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greater challenges to the power industry. Th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of electric power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If the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is not done well, it will bring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whole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our country's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olution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对策
【Keywords】electric power; safety prod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TM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7-0001-02
1 引言
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电力企业都应提高对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安全生产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明确电力生产中每个环节安全管理的关键点,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可以切实增强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电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2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是指通过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决策、计划、组织以及控制活動实现和谐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因为电力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要求会比其他的行业更加严格,要求必须制定并实施好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管理规章制度。如果忽视电力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会影响整个地区电力供应的安全和稳定,严重地影响区域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正常工作生活[1]。由此来看,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在实现基本生产目标计划的同时保障生产的安全,相关生产设备的安全管理必须与电力生产的总体目标相符。总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安全稳定的电力供应。
3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安全职责没能落实到位
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开发出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系统,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任。但是,有些单位并没有将其履行到位,一般性和原则性条款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和会议上。安全监督部门经常忙于日常工作,没有对某些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跟踪调查;很少深入分析安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纠正解决措施;对一些事故的通报不够清楚,语言模糊;对事故的原因没有深入挖掘和分析,追究事故责任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到位。比如,某些单位仅向上级报告事故基本情况,并没有认真地进行事故分析,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签署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具有统一的格式,但包括数千种内容,安全责任书的制定没有结合单位、团队和工作的特征,只是机械地复制优质文件,并且缺乏可操作性[2]。因此,某些基层班组和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他们倾向于采用“政策和反应”的方法来处理事情,在发生致命事故的时候,他们互相推脱责任,从而导致事故不了了之。
3.2 经常性违规
习惯性违反规则和条例是指在特定的安全生产场所,经常发生违反规则和法规的行为,包括违反规章制度以及违反劳动纪律。具体表现如下:①安全设备使用不当。例如,安全帽下颌带未扣紧、安全带磨损严重、验电器没有定期测试、超过短路接地线电阻、接地线没有编号。②工作负责人没有分析和处理工作中的危险点。③未履行监护职责。④没有按操作票的顺序操作。例如,某些事故是由跳过纠正步骤引起的。⑤当配电网运行时,地线未连接到低压侧。⑥工作时不系安全带或后备保护绳。⑦未经授权扩大工作范围。 3.3 安全工器具管理混亂
一些正在使用的安全工器具的质量存在隐患。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农村供电所的登杆工具、小型起重设备等安全设备的质量合格率都不高,没有定期检查安全设备,缺乏防范意识,执行单一形式的报废管理机制。许多明显损坏的设备仍在使用,报废工器具清理工作仍未完成。这个问题在外包施工队和县级供电公司供电所尤为突出。
3.4 日常管理不到位
注重管理规模管理,忽视日常管理。近年来,大多数的事故发生在小规模的企业和相对分散的行业当中。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些管理人员仍然习惯依靠过往的经验来进行安全管理。他们专注于员工的“存在”,而不是安全管理的“存在”。不注重研究客观规律,不注意掌握现有的风险控制手段,未能有效地防止事故发生。系统更换后,新设备投入运行,不能及时制定和修改现场检查操作规程和相关规定,以老的做法应对新的变化,现场管理秩序混乱。
4 解决电力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4.1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强化安全的意识
各级领导要带头遵守“安全规定”等各项规章制度。要深化生产团队建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了解每个员工的心态和情绪变化,帮助员工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在严格要求员工的同时应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此外,我们必须对所有的员工进行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相互合作意识。
4.2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海因里希在美国研究了75000起的工伤事故,发现98%的事故是都可以预防的,而88%的事故是由不安全行为引起的。这些违规行为大多是由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和技能培训不足造成的。黄冈供电公司的现场安全检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许多事故不是由员工故意违反规定引起的,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企业应开展多层次的员工职业道德和管理知识培训,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一线工人的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电力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卡可用作培训和评估的参考,提升员工综合技能。
4.3 增强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现场管理是践行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不好的习惯必须受到纪律的处罚。从外部监督的角度来看,开展各级现场安全检查和任务观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任务的观察。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中,对非法现象进行及时、严格地纠正,是实现不安全行为点对点纠正的常用举措。观察工作的任务是纠正违规行为,重点是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分析与安全相关的各种生产要素。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它是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概念的重要应用。风险评估方法是对工作现场的人员、设备、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环境的全过程或部分部分过程的观察。对可能造成事故、浪费、伤害、损失、效率低下的行为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改进,总结有效的方法来改善运营环境,有效地减少和避免违法行为出现,并按照标准化过程开展安全生产,按顺序实现标准化的现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地提高安全运行方式的有效性。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团队管理是安全运营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
4.4 增强工器具的质量管理
第一,要执行严格的工器具退休制度,对过期、损坏或经定期检查认定不合格产品进行强制销毁。禁止以任何形式转售或出租退休的工器具供其他企业和个人使用。第二,严格执行外包施工队伍资格评估制度。必须在前期的阶段和过程中,检查外包施工团队的安全工器具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工器具在使用期间发现任何问题,应立即停止使用。第三,建设安全设备检验管理标准化体系。在管理使用中的工器具时,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执行,对使用中的工具做好测试记录和验收记录工作,保证工具的安全性、可溯性,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其职责。
5 结语
现在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电力供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此时,也是我国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紧要时期,所以保证电力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电力安全不仅是保障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点,同时也是检查改革效果的重要标准。在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不仅要引进先进的安全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还要完善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开展事故预防和事中控制工作,努力提升电力生产的管理水平,保证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在实际施工中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佚名.新形势下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思考[J].科技风,2019,372(4):157.
【2】佚名.读写分离技术架构下海量数据的索引构建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232(02):55-5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014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