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的亲子论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运用社会建构理论,分析当前亲子论辩的现状和问题,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提高自身思维水平,为幼儿参与论辩搭手架的途径,提高亲子双方的论辩能力。
  关键词:社会建构理论;亲子论辩;说理
  一、亲子论辩
  在亲子互动中,很多家长常常苦恼孩子的“不听话”,这些“不听话”往往都是从意见分歧中产生。亲子论辩就是为解决意见分歧而存在的。当父母和孩子出现冲突时,亲子双方会通过维护各自立场或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可以说亲子论辩是亲子互动中解决意见分歧的主要途径。由于亲子论辩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其在事前并没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幼儿会发挥其自主思维,学会恰当有效地使用语言表达自我。
  二、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的亲子论辩
  社会建构理论框架下的亲子论辩研究主要是基于维果斯基的社会环境与幼儿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认知不是个体思维中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幼儿的认知能力会随着与他人的互动而得到发展。幼儿在捍卫自己的观点和反驳别人观点时,必须通过一定的论辩技巧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一)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亲子论辩的重要因素
  维果斯基认为,幼儿内在的思维和人格特征是由其外在的社会交流所决定的,而孩子的社会交流主要是与他们父母以及周围亲近的人的语言交流。在亲子论辩中,家庭背景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学界一般认为家庭背景包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三个维度。
  (1)家庭经济资本。家庭经济资本指家庭的经济能力和拥有的经济资源,是家庭成员生活的物质基础,其中家庭收入是考察家庭经济资本的最直接、最基本的指标。根据伯恩施坦的理論,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中产阶级母亲的语言含有“阐释性”代码,具有抽象性、分析性和明确性特征,而低收入家庭母亲的语言则不具备上述特点,是一种“限制性”的代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低收入家庭中,父母投入亲子互动的时间和空间远远不足够,甚至很多时候是缺失的。对于亲子论辩,父母更是感到“无力”。
  (2)家庭社会资本。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在亲子论辩表现得很明显,尤其是家庭用餐时间,家庭用餐中隐含着规则并决定着在餐桌上进行什么样的交流和论辩。由此,我们选择社会文化背景作为一个因素来考察亲子论辩的家庭社会资本。例如,在挪威强调集体主义、平均主义和同质性的文化价值观下,他们的家庭在餐间谈话中会更关注社会规则。在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美国,餐间谈话多围绕物理事件和个人行为。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父母更经常通过论辩活动来规范幼儿的用餐礼仪、问候礼仪等。
  (3)家庭文化资本。衡量家庭文化资本最直接的指标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它会潜移默化地表现在其在与孩子互动的种种情形上。亲子论辩是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需要父母运用大量的说理性语言不断地规范孩子的行为和解释身边发生的事情。在此过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会清晰地反映在其论辩能力中,对幼儿的认知和思维模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塑造作用。语言学家韩茹凯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妈妈使用说理性语言的频率远远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妈妈,并且受教育程度高的妈妈在说理时多运用逻辑规律或人群合作原则的因果关系。说理性的语言增多了,父母在亲子论辩中的论据也会更加充分。
  (二)亲子论辩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维果斯基还把对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融入到对人类思维发展的研究中。维果斯基认为,幼儿接受以语言为媒介的非正式教育和正式教育可以强有力的影响他们达到的概念思维水平。如果说语言的本质是思维的表达,那论辩语言的本质则是因果逻辑思维的表达。斯坦和奥尔布罗在研究幼儿和父母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冲突情况的时候发现,幼儿在冲突过程中习得的论辩技巧之一就是发现对手论据的问题。这种对对手观点的准确理解不仅有利于维护论辩双方的关系,同时促进了幼儿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幼儿在亲子论辩中获得的论辩策略和论辩技巧,也会帮助幼儿提高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的沟通协商能力,更好地交流和解决问题。
  (三)亲子论辩策略的习得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学习作为一个内化的过程,是通过与其他人类和文化的接触,逐渐形成的由历史演变的社会文化所提供的内在的思维和言语方式。这种交际互动既是内化的来源,又是内化的结果。这意味着语言学习不能被概念化为一个独立于语言使用的过程。亲子论辩也一样,需要亲子双方付出一定的努力。亲子论辩的数量和质量越高,相互的“切磋”越多,亲子双方的论辩能力越容易得到提升。
  三、当前我国亲子论辩存在的问题
  (一)亲子论辩易“难产”
  首先,虽然父母认可用餐时间的交谈甚至论辩,但是论辩也不是所有场合都能被接受。比如在商场里,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父母一方面觉得大庭广众下与孩子争论很丢面子,另一方面操心的事太多,根本顾及不上孩子的感受。其次,不同的家庭成员对亲子论辩的态度不一致。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办法和孩子说理,冲突还会影响到家庭和谐。我们在家庭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妈妈想要孩子吃一种蔬菜,但是无论怎么说孩子都不配合,这时候爸爸走过来:哎呀,不吃就算了嘛,他可能就是不爱吃这个。这时候妈妈和孩子的分歧转移到妈妈和爸爸之间,孩子很自然地就从这次争论中退出了。这场论辩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二)父母常常出现逻辑混乱
  当孩子表现出想要反驳父母观点的想法时,父母的第一反应便是“平息”而不是“讨论”,这个时候,父母趋向于给孩子一个理由以迅速解决争端,这些理由不一定正确但是一定很强大,比如说运用父母权威,进行情感敲诈等等,孩子迫于压力会迅速做出回应。这些话语不合自然逻辑,问题看似解决了,分歧却还存在,长期来看并没有效。除此之外,父母还经常“牛头不对马嘴”,论据支撑不了论点。比如说孩子想吃糖,妈妈说不能吃糖,吃糖会变笨。但事实上,吃糖和变笨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父母在说话的时候会忠实地把自己的思维习惯传递给幼儿,如果父母都弄不明白论据背后的逻辑,那孩子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清晰性势必会受到影响。   (三)在论辩中幼儿习惯性选择妥协
  由于父母和孩子语言能力的差异,亲子在论辩中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地在对话中处于强势阶段,他们可能没有明示,但是很多对话都显示出他们想要掌控对话主动权,比如说:“你现在还小”“这样妈妈会难过的”。孩子们感受到这种气氛,会更自觉靠近父母的想法,把自己的需求转变成父母的要求,因此,很多家长会产生一种错觉:我已经说服了他。这种沟通的错位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都是不利的:对于父母而言,少了一次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机会,不利于今后与孩子的进一步沟通;对于孩子而言,少了一次提升自己论辩技巧的机会,对于语言表达和社会化发展都不利。
  四、启示与思考
  (一)给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维果斯基认为,如果语言环境包括多变复杂的概念,幼儿将学会用多变复杂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语言的力量,更要发挥语言对于教育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在亲子论辩中。在亲子论辩中,幼儿的论据主要基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不管是直接从父母的语言中获取,或者间接地通过周围的环境学习,孩子接触的面越广,论辩思维的深度和宽度越容易打开。在平时生活中,父母双方应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共同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孩子充分的信任家长,进而提高家长引导和教育幼儿的效果。
  (二)父母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思维与语言是相互促进的。亲子论辩是语言急剧碰撞的时刻,在几百个甚至几千个语言刺激下包含着父母精细的思维处理,这对于幼儿来说是提升论辩技巧的最佳时机。当幼儿对父母的观点提出质疑时,父母要针对其质疑的观点展开论述,不要“顾左右而言他”。同时,不要过于依靠权威等手段来说服孩子,多关注语言的内在逻辑,使用有效的论据来支持论点。在每一次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后,父母可以多思考一些时间,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把论点背后的论据说清楚。由此,孩子在理解父母提出的论据过程中,自身的推理能力和论辩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三)为幼儿参与论辩搭手架
  支架本意是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用在教学中则是指由教师提供帮助,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家长在指导幼儿论辩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搭手架的方式,帮助幼儿内化论辩技巧。论辩一般分成四个阶段:冲突阶段、开始阶段、论辩阶段和结束阶段。在冲突阶段父母应该引导幼儿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说在餐桌上,孩子不想吃蔬菜,父母可以把幼儿没有表达清楚的观点补充完整:“所以你不想吃蔬菜对吗?”在开始阶段,父母可以陈述自己的论点和论据,让幼儿明白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在论辩阶段,父母可以耐心地追问幼儿观点背后的原因,并让幼儿学会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结束阶段家长可以对孩子的表达给予鼓励,并告诉他一些论辩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方长春,风笑天.家庭背景与学业成就——义务教育中的阶层差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01).
  [3] Berstein,B..Class,codes and control.Vol.1:theoretical studies towards a sciology of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1.
  [4] Vibeke Grover Aukrust&Catherine E.Snow.Narratives and explanations during mealtime conversations in Norway and the U.S.[J].Language in Society,1998(27):221-246.
  作者簡介:龚思佳(1995.04- ),女,江西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语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21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