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逐渐进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的心理对促进大学生未来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在大学生培养中既遇到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模式创新就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文章就是对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进行探究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创新发展,以提升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希望对促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高校人才培养中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尤其是受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客观。尤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当前院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面临着心理素质不高、心理障碍等多种问题人数不断增多,给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就需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持续的创新与探究。
一、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首先能够促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大学阶段虽然已经基本成型,但是仍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学生大学阶段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对促进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有积极意义,也能够使高校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高校大学生素食教育的重要表现[1]。
其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这是因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院校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与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价值取向。在满足大学生个体身心结合的和谐发展的通过还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最后,还能进一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对高校大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还尚未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学生在就业之后也会出先不同程度的失业情况,出现该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通过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升,还能逐渐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围绕学生这一核心展开系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得学生能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其次,要坚持教育结构系统化的他原则。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教学背景下要想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创新,就需要高校能够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够树立起全面性、综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结合本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创新探索。
最后,还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因为在高校中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的养成健康心理状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2]。
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高校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大学阶段的其他课程之间也存在较大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就需要找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政治课程、大学语文以及美术课程等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要灵活的应用相关的知识,从而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能够得到一定的补充与支持,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说服力[3]。根据对大量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来看,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发生了一定的偏差。在各个课程的学习中都会不同程度的渗透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因此,在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再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例如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大学语文的人文素养内容,渗透音乐审美、美术审美等内容,从而促使学生逐渐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学生能够找到正确、合理的渠道来抒发自己的情志,也能深刻的体悟包含在美术作品、音乐作品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美好品质,使得学生的心志受到锤炼结合,从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
(二)实现课程内容的调适与发展教育并举
对长久以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研究分析发现,就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构成内容来看,主要是由调试性内容与发展性内容构成的。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调试性内容主要针对的学生群体是一些已经出现心理发展障碍的学生的,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从而使得该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积极的干预与指导下逐渐恢复与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是针对高校中的所有学生,一般就是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这样也可以有效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障碍性教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4]。基于此,在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在教学中积极的应用创新性教育准则。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持续的创新。教师在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之前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等进行多元、多面、多美的调查,在教学中能够将调试性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课程内容的优化、改进与创新。 (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模式
要想实现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够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就需要根据该特点与原则来设置课程。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来自多方因素的影响,就必须要设置更加多样化、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突破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局限性。教师可以根据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反映出特点与问题,设计更加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学生在教师打造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中,通过参加多样化的活动,从而塑造健康、健全的心理与人格。在一些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来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宣傳,院校的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能够逐渐提升其心理健康的意识,主动、自发的参与到院校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5].例如某高校在每年度的心理健康日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题讲座、心理健康文艺活动、心理健康沙龙以及心理健康小剧场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样学生在相对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活动。在参与课内外活动的时候,也能积极的应用与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将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课堂,而是对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模式进行创新与拓展,从而逐渐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能够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也能较好的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高校应该认识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进行多元化的创新,从而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好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与各类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满足新时期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靳松,周捷飞.基于易班优课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3):25-27.
[2] 曹冬生,郭相臣,白雪梅.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社会合格公民[J].才智,2018(29):166-167.
[3] 刘征文.构建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75-76.
[4] 丁闽江.“四养”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20(02):88-91.
[5] 姜杨,张炼,陈雷.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管理观察,2017(32):11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545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