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职业教育“送教下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适应和引领农业发展人才的基本载体是课程。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核心仍然是做好课程体系建设。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基础课程体现中等教育属性,专业课程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技能课程直接对接实际需求的原则。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构建完备的教材体系,实施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构建教与学的协同机制。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1-0-01
前言
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四部分。为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持续有效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建设,凸显我校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在已有的实践经验之上,将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课程体系建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是每位学员均要掌握,并在实践中熟练使用;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员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在此部分,要求教师引导学员学会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如何去解决问题,最后总结经验和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让学员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課程设置
1.课程设置原则
1.1专业课与基础课并重。在开展畜牧、园艺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同时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程,让学员不仅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能够了解专业背景。
1.2注重综合实践课程开设。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资源,满足学员的多元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结合地方特色和当地农业发展,加强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
1.3课堂多样化。根据实践课完成的需求,可将课堂设置在田间地头或者养殖场等,现场教、学并用于实践。
1.4注重生成性原则。本着“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创特色”的精神,分阶段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充分思考不同课程之间、同一课程不同模块之间、同一模块不同内容之间的整合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建构符合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
2.课程内容
公共基础课:是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提高学员综合素养,使学员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
专业核心课:是为使学员了解、掌握和应用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及专项技术技能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基础知识课:是为了使学员更好的了解专业背景,更好的了解所学专业,热爱所学专业。
专业(技能)方向课:是针对专业开设,根据专业涉及的研究和就业方向而开设,力求开拓学员视野和思维,为将来的创业、就业做准备。
能力拓展课:目的是突破专业制约,满足农业产业综合化需要, 培养学员一专多能, 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
三、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策略
1.1课程标准。选用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适合我校教师和学员特点的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优势,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典型案例、辅助资料。目前我校根据国家标准,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制定目标,实行学分制,适当延长学制年限。
1.2成立教学团队。根据各专业及教师的特点,组织一个有丰富教学及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要求每位老师必须具备一线工作经验,实践操作、教学能力强,实践操作精准稳,理论课程深入浅出!
1.3建立考评制度。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强调理论与实践想结合,每课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开设比例为50%以上,每次实践课完成情况均计入课程考核;基础课采用多种方式考核并存,例如课题论文、调研报告、课程总结、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模拟课堂等等,力求学以致用。
1.4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开发教师的潜能和创造性,每一个教育者都是教学研究者,通过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方法、手段等,再加之改进,我们的教与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质的突变。
1.5完善各门课程和综合实践课考评制度。每门课的考核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如课程偏重于理论,可考虑“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方式;偏重于实践的课程,可采用“过程性考核+实践性成果考核”方式。一门课程要求以上各种考核都要达到合格以上方能通过并给予学分。
2.课程评价
2.1考核方式
基础性课程的考试,要增加开放性命题、开卷答题、案例分析等能力考核的比重,专业课和综合实践课要增强学员技能训练,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使学员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
2.2评价体系
应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重点评价学员在个体学习或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时间安排、笔记(知识结构的整理)、作业、讨论学习计划的执行和课堂效率等内容。终结性评价:这是对学员三类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重点在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终结性考核上。
四、课程管理
通过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及时进行课程内容调整,改进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形成教材不断革新的机制,使课程应成为一个开放、动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制定、完善并落实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各种奖励制度,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我校已开展该工作两年,取得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成果,应继续探索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课程建设,科学合理的实施,并进入全面深入的实践过程,最终形成一种科学、可复制、能推广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课程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志增,孙志河,谢勇旗,等.中等职业教育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49-55.
[2]张艺.邢台农业学校“送教下乡”办学模式实践研究[D].河北大学,2013.
[3]魏振山.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研究[J].农家参谋,2017(1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0953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