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然疗法打开健康之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许悦
(接上期)
五、自然疗法有哪些内容?
1.自然饮食疗法
伟大导师毛泽东说过:“中国的一个中医,一个中餐,是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自古至今,我们历来就有“药食同源”、“医食同根”、“寓医于食”之说,强调医、食、养三者结合的养生原则。唐代孙思邈说过:“凡欲治疗,先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以药尔。”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也说过“不了解食物的人怎能知悉疾病。”自然饮食疗法就是以非化学合成的食物和中草药进行食养和食疗,以求延年益寿的治病养生方法。
(1)食养:“民以食为天”、“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传统观念也是围绕吃什么好、怎样吃来进行的,其基本原则是:
①重视全面: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不同,只有全面合理搭配,才能从中获取到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要求杂食,选择多种食物,样样都吃,比例恰当,才能保证健康。《黄帝内经》早已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明确了食养应该以谷类为主食,以水果为辅助,以蔬菜为补充,以肉类来补益。从现代营养学观点看,人体需要的七大类42种营养,确实需要从食物中获取。杂食有利于提高营养吸收率,如麦、米、豆、肉单独吃,其生物价值仅为67、64、57、76,若四种一起吃则提高至89。豆腐钙含量高,单独吃吸收不多,若和鱼一起吃,鱼肉中含丰富的活性维生素D,可将钙的吸收提高20倍。鱼肉中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豆腐中含异黄酮,二者同吃则可加强降低坏胆固醇的作用,对预防冠心病、脑血管病十分有益。杂食有利于增加蛋白质互补,人体蛋白质需要由食物中的各种氨基酸按比例合成,少一种必需氨基酸就会影响合成。豆腐中缺蛋氨酸和赖氨酸,而在鱼肉中就多;鱼肉中含丙氨酸少,而豆腐中就多,二者搭配,取长补短,有利于合成更多蛋白质。若偏食一种,多余的氨基酸不能被利用,反而还会增加肝肾负担。所以主食中粗与细要杂食,主副食要搭配,荤素要搭配,菜果也要搭配,这样才能使饮食营养全面合理。可以说,杂食是食养的基础。
②重视均衡:《黄帝内经》有言:“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宜,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红黄;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记勿使过。”现代健康学者也朴实地概括说:“一把蔬菜一把豆,一个鸡蛋加些肉,五谷杂粮要吃够。”都体现了以谷物为主,种类齐全,营养互补,比例合理,均衡适度的食养要则。《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明确了这一观点: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薯类;每天吃奶及豆类、豆制品;常吃适量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及荤油;吃清淡及少盐膳食;食量和体力活动适应,保持适宜体重;饮酒限量;吃清洁卫生的食物。就是要做到总热能量出为入,保持出入平衡,食物中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按0.8:1:7.5的比例为宜。传统养生讲求精、气、神,精是生命源泉,气是生命动力,这两个字本身都有一个米字,祖先素有“世间万物米为珍”之语,强调应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才能保持均衡。孔子在《论语》中就指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强调即使肉多,也不可使食肉量超过食谷量,要粗细搭配,多吃菜果,以保证三素(维生素、纤维素、徽量元素)的摄入,求得体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世界卫生组织公告:“世界每年至少有270万人的死亡与食用蔬菜水果过少有关。”说明了饮食均衡的重要性。
③重视性味:天有温(春)、热(夏)、凉(秋)、寒(冬)四季,中药也一样,有温、热、寒、凉四性,食物则在温、热、寒、凉四性外,还有平性(见下期附录)。食物本身不能治病,而是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释放人体潜能,潜能既能养生又能治病,这就是以食物偏性来纠正人体之偏性,从而养生固本。
寒凉性食物常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温热性食物常有温阳、救逆、散寒之功效。平性食物具有健脾、开胃、补肾、补益之功效。
选择食物:一要因物制宜。平性食物四季均可食用。温热性食物除夏季注意少食外,其他季节均可食用。凉性食物夏季可适量多食,其他季节食用应配合温性食物同食。寒性食物在任何季节均应少吃,要食也应加辣椒、花椒、生姜等温热性食物同食。二要因时制宜。热天以寒凉性食物清热解暑,冷天以温热性食物保暖驱寒。三要因地制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应多食当地生产的时令食物,本地产食物最适合本地人食用,时令食物最得天地之气,最符合自然,且价格最便宜,故是最佳选择。四要因人制宜。要根据自身寒热体质来选择食物。身体有寒则用温热性食物,身体有热则用寒凉性食物。总体来说,寒性体质会表现为怕冷喜热、手足冰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白;热性体质则表现为怕热喜凉、手足烦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舌苔黄。西方人大多偏热,因世代长期多肉食,故善食寒凉冷饮。我们不能按照西方人种的习惯行事,中国人世代长期少肉多谷,体质大多偏寒,喜热食热饮。除了以上四点,对个体来说,还要看天气吃饭,看环境吃饭,如要看是在室内还是室外,室内有无空调等,都应灵活掌握。
重视五性,同时也应重视五味,即辛、甘、酸、苦、咸,它们分别入五脏,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周礼天宫》指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夏解缓宜食苦以坚硬,秋收敛吃辛以发散,冬坚实吃咸以和软。”根据季节不同选择不同食味。五脏对五味有各自喜好,适则有益,过则有害。如辛入肺,吃点辛辣有助于提振肺气,过则伤肺,肺主皮毛,皮肤会发生问题,若皮肤有痤疮、疖等,就应少吃或不吃辛辣。酸入肝,吃乌梅、山楂等酸性食物,适量则保肝,过量反而会因肝气过旺而伤脾胃(肝属木,脾胃属土,木克土),因此,养生既要掌握食物五性,又要关注五味的平衡。
④重视有节:传统养生历来重视“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有节,首要强调定时定量,不要饮食饥饱无常,进食应适度适量,不可暴饮暴食。吃得过饱,食物不易全部消化,会有未消化的食物在肠中停留、发酵,引发腹胀,加重胃肠功能负担,产生各种病症,久之还会使支撑胃的韧带长期反复牵拉而松驰,使胃部不适甚至发生胃下垂。而七八分饱已被证实可延寿30%。定时,就要按时吃饭,两餐间隔4~5小时,以保持正常消化吸收的生理规律,且强调早中晚食量比例为30%:40%:30%,早餐宜好,午餐宜饱,晚餐宜少。大量研究表明:进餐不科学,容易发生多种疾病。早餐随便,长期不吃或吃得很少,胆囊不收缩,胆汁未排出,易患胆结石。晚餐过晚,排尿高峰一般在4~5小时,睡眠后血循环减慢,尿液潴留在尿路中易生尿结石。晚餐太丰盛,热量势必超过全天总热量的30%,易发生肥胖。长期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易诱发糖尿病。特别是荤菜太多,不仅会增加胃、肠、肝、胆、胰的负担,引发脂肪肝、胃肠疾病、高血脂,加之睡眠后血流速度减慢,胆固醇沉积在血管壁,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心肌梗死。晚餐“酒足饭饱”易引发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诱发睡眠中休克、猝死。晚餐吃的过多,睡眠中肠蠕动减慢,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并停留在肠道,长期刺激,极易诱发癌症。因此说,“早餐随便,中餐马虎,晚餐隆重”的顽习危害严重,亟需改善。
除了定时定量以外,还应注意进食的科学性,掌握四个度:一是温度,即食物宜暖,适宜温度应不烫不凉(50℃左右),中老年人胃肠道上皮变薄,对食物刺激变得十分敏感,若不注意,轻则发生消化不良、炎症、溃疡,重则易引发癌症。二是速度,进食不宜过快,更不能狼吞虎咽。提倡细嚼慢咽,不仅有利于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汤圆、年糕等噎死人事故屡有报导),更有助于保护消化道,促进消化吸收,帮助节食减肥,有助于解毒防癌。三是硬度。即食物宜软,中老年人牙齿稀松,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降低,加之肠蠕动减慢,较硬的食物难以嚼碎,不利于消化吸收,易引发营养不良,食道、胃、肠炎症,及溃疡、出血,甚至癌症。四是鲜度。即食物宜新鲜,不吃隔夜菜,不吃霉变、腐烂、变质食物。据测定:在距离水果腐烂处1公分处的看似正常部分,仍可检出影响健康的有害物质。一定要避免不新鲜、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警示的十大类垃圾食品是:
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主要是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及水果类),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棒冰、雪糕),烧烤类食品。我们应该远离它们。吃新鲜食物,营养丰富,易于吸收,是食养的基本要求。
(未完待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35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