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探讨规范性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6~2011.6我院79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采用规范性护理后的临床疗效。结果:79例中9例(11.39%)发生肺部感染,除2例(为院前感染)死于脑干功能衰竭,余感染均得到及时控制。9例中3例为院前感染,另6例(7.59%)合并有严重双侧肺挫裂伤及入院前误吸诱发肺部感染。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取规范性护理,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减少呼吸道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严重呼吸道梗阻,继而诱发肺部感染,加重脑缺氧、脑水肿,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死亡率增加。气管切开可迅速解除气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加速觉醒反应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道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气道加温加湿作用消失,气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易形成干痂,阻塞气道引起呼吸窘迫,因此,规范性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回顾分析2009.6~2011.6 我科79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规范性护理的方法及疗效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6~2011.6收治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79例(男57例,女22例),年龄19~74岁,平均33.8岁。致伤病因:车祸伤51例,坠落伤11例,跌伤10例,砸伤5例,打击伤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其中GCS评分3~5分34例,6~8分45例。均经CT扫描证实,大部分合并有多种颅脑损伤,其中广泛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31例,弥漫性轴索损伤14例,原发脑干损伤9例,脑内多发血肿9例,硬膜下血肿27例,硬膜外血肿13例,开放性颅脑损伤7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切开,入院后<24h切开者28例,24~72h切开者21例,72h~1w切开者30例。带管时间1~156天,平均27.6天。除给予脱水、神经营养、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外,均行规范性护理。
1.3 结果11例(13.92%)死于脑干功能衰竭,发生肺部感染9例(11.39%),死亡患者中有2例发生肺部感染,余7例感染均得到良好控制。感染者中6例(7.59%)合并严重双侧肺挫裂伤及入院前误吸,另有3例年龄均大于70岁且既往有严重慢阻肺病史。
2 护理措施
我科总结以往气管切开护理经验,制定出对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规范性护理方法,并自2009年6月严格执行,现介绍如下:
2.1 一般护理:保持室内清洁,定时通风,保持室温18℃~22℃,湿度以60%~70%为宜,减少探视、陪护及人员流动,有呼吸道感染者谢绝入内。每日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2次, 0.05%含氯消毒液湿拖地面及擦拭室内用品。氧气管、湿化瓶每天更换、消毒1次。加强营养支持,胃管缓注高营养流质饮食。
2.2 体位护理:据病情可抬高床头15°,保持呼吸道通畅,颈下略垫高,使颈伸展,保持呼吸道通畅[1],即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又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定时翻身、拍背,1次/2 h,促进气道分泌物排出。
2.3 气管套管及气管切开处的护理
2.3.1 气管套管的固定: 外套管固定既要牢固又要易于清洁、消毒。气管套管可用衬带固定避免意外脱管发生,松紧度以能伸入两指为宜,注意观察周围皮肤情况,若被血或痰渍污染,需及时更换,以免被污染固定带变硬划破皮肤。意识不清或躁动的可用约束带约束,必要时可用镇静剂。使用呼吸机患者,前端气囊每4 h放气一次,防止长时间压迫气道黏膜导致粘膜坏死。放气前应吸痰,并清除干净口咽部分泌物,防止放气时误吸。
2.3.2 气管套管的消毒: 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术后护理的关键。套管性质不同,消毒方式不同。金属套管常规每4~6 h用0. 5%碘伏溶液浸泡法消毒1次,内套管取出时间不宜超过30 min,否则外套管管腔易因分泌物结痂而堵塞。套管外口每8 h用75%酒精擦拭消毒,套管外口用双层湿纱布覆盖,纱布以10cm2为宜,过小患者用力咳嗽易致纱布脱落,过大影响周围皮肤护理,保持纱布湿润,咯痰后及时清洁。
2.3.3 切口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皮下气肿、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切口局部保持清洁、干燥,切口周围碘伏消毒后更换无菌纱布,2~3次/d,痰多时随时更换。操作轻柔,避免更换时过度活动套管诱发呛咳。
2.4 气道护理
2.4.1 合理氧疗 气管切开患者丧失了上呼吸道加温加湿的生理功能,如长时间吸入未加温、湿化的氧气,可致气管分泌物黏稠,痰液不易咳出。而吸入充分加温、湿化的氧气,可增加氧分子的弥散能力及氧分压,提高氧疗效果,同时可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利于痰液排出。用蒸馏水作为氧气湿化液,每天更换1次;温化可在湿化瓶中加入60~70℃热水。机械通气患者最好使用有恒温湿化装置的呼吸机。鼻塞吸氧效果差,可将吸氧管末端鼻塞剪去插入套管内,插入2~3 cm为宜,吸氧管每周更换2~3次,视病情或血氧饱和度情况调节氧流量,做到合理、有效给氧。
2.4.2 气道湿化 肺部感染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2],所以气道湿化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湿化液用生理盐水250 mL,加α-糜蛋白酶、地塞米松,也可加入沐舒坦、庆大霉素或痰培养敏感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常用方法有2种:(1)持续气道湿化:以输液方式将湿化液通过头皮针(头皮针去针头,放入套管内2~3cm,并固定。)缓慢滴入气管,4~6滴/min,24小时不少于200ml,注射泵效果更好。(2)间断气道湿化: ①间断气道滴入:据痰液粘稠度调节湿化液滴入速率,一般0.5~1h一次,吸痰后也应滴入,成人2~5ml/次,小儿0.5~2 ml/次。②超声雾化吸入:生理盐水20 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α-糜蛋白酶4 000 U配成雾化液,6~8 h 1次,15~20 min/次。雾化器喷嘴距人工气道6~10 cm,雾化的同时应给氧。雾化法因雾粒较小,深吸气时能到达细支气管,有效抑制下呼吸道细菌繁殖,并通过气管内粘液―纤毛运载排除体外[3] ,临床效果较好。③气道冲洗:痰液粘稠结痂难以吸出的,可行气道冲洗,一次性注入液量5~10ml为宜,注入后迅速吸出,并给予翻身、拍背。冲洗次数不宜过频,尽量避免刺激诱发咳嗽、憋气、心率增快、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合发症的发生。
痰液黏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4]。气管切开初期,痰液粘稠、多,吸引困难,伴有突发呼吸困难或紫绀发生时,提示湿化不足,持续气道湿化及间断气道湿化②+③联合使用可改善。病情好转,可改为间断气道湿化①+②。痰液稀薄,吸引顺利,无结痂或黏液块咳出,提示湿化恰当。若痰液过分稀薄,且咳嗽频繁,听诊痰鸣音增多,需经常吸痰,提示湿化速率过快,应减慢。
2.4.3 吸痰护理:
2.4.3.1 选择适宜的吸痰管:吸痰管最大外径不能超过气管套管内径的1/2,以免太粗影响气体进入,可选用12~14号吸痰管。笔者认为圆头单侧孔吸痰管效果优于平头两侧孔吸痰管。圆头单侧孔吸痰管对气道黏膜损伤小,且对附着与套管壁粘稠痰液吸出彻底。
2.4.3.2 操作要点 气道有痰鸣是吸痰的最佳适应症。吸痰前后充分吸氧,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可予纯氧模式,无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可提高氧流量至5~10L/min,吸氧3分钟后再吸痰,避免吸痰导致通气功能降低,或诱发窒息,两次吸引之间应充分吸氧,使患者得到休息,防止引起阵发性咳嗽、血氧饱和度过低、低血压等并发症[5]。注意无菌操作,口鼻腔与气管内吸痰管分开,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吸痰时间一次不宜超过15 s,连续吸痰不超过3 min。吸痰管插入深度应刚超过导管长度,动作轻柔,左右旋转、向上提拉,严禁上下反复提插吸痰,吸痰管一次一换,吸力不宜过大。避免吸痰管小孔直接贴于气管黏膜,引起黏膜水肿、出血。吸痰前可配合翻身、拍背、刺激咳嗽,加大肺部通气量,以利吸痰,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痰液较深不宜吸出者可用纤微支气管镜。
2.5 拔管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肺部感染控制,呼吸肌功能恢复,咳嗽反射良好,无呼吸及吞咽困难,血氧饱和度>90%以上可实行堵管。堵管前与患者进行沟通,消除恐惧心理。一般先堵管径的1/2,观察24 h若无呼吸困难,即全堵管,再观察24~48 h,若患者呼吸平稳、能安静入眠、正常进食即可拔管。拔管后瘘口用2%碘伏消毒皮肤,用创口贴牵拉固定5~7d可愈合,每日更换2次,如伤口愈合不良可做缝合。
2.6 加强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口咽部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误吸而诱发肺部感染。每日口腔护理2次,针对个体差异,选择口腔护理液,避免口腔霉菌感染发生。
2.7 加强全身营养,增强抵抗力:创伤后患者处于高代谢及负氮平衡状态,宜尽早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鼻饲前据病情适当抬高床头,鼻饲时观察有无呛咳、气管套管内有无食物溢出,若有食物溢出,及时清理呼吸道,并重新检查胃管后再鼻饲。鼻饲前吸痰,鼻饲后30min禁忌吸痰及搬动患者,防止诱发呕吐及误吸。一旦患者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尽早拔除胃管,经口进食。
2.8 心理护理: 昏迷患者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使家属了解在气管切开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减轻家属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指导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意识转清者,积极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并讲解气管切开相关知识,建立良好信任关系,鼓励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争取早日康复出院。
3 讨论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组79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梗阻症状明显减轻。11例脑干功能衰竭死亡患者中2例合并肺部感染,该2例患者既往有慢阻肺病史,入院胸片提示存在肺部感染,虽然肺部感染非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感染加重组织缺氧,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本组病例除3例入院前存在肺部感染外,有6例因合并严重双侧肺挫裂伤及入院前存在误吸而诱发肺部感染,入院通过规范性气管切开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感染均及时得到控制。由本组病例可知肺挫裂伤及误吸,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常见原因。综上所述,我科通过采取严格无菌操作规范,加强病房空气消毒管理;严格控制探视制度;严格进行呼吸管道、湿化瓶以及各种附件的消毒;合理氧疗;正确把握气道雾化湿化、适时的吸痰、严格掌握吸痰适应症,行有效吸痰;严格掌握拔管指征并正确拔管;积极预防感染;对患者精心护理,积极沟通等规范性护理措施,临床取得良好疗效,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下降,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淑霞. 66例重型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3( 14):67-68.
[2]王慕荻.儿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6.
[3]洪珍兰,郭锦丽.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疗效观察[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 20(11): 8.
[4]王保国,周建新.实用呼吸机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37.
[5]徐秀群,朱兴敏,施亚兰.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呼吸道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47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5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