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甜梦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兰培敏 孙 萍 商建然

  [摘要] 目的:观察甜梦胶囊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服用甜梦胶囊,对照组服用尼尔雌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5.5%,对照组总有效率5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8例出现胃部不适,食欲低下;5例出现乳房胀感、刺痛;1例出现皮肤瘙痒。观察组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甜梦胶囊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安全有效。
  [关键词] 更年期综合征;甜梦胶囊
  [中图分类号]R5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121-01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更年期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症候群。严重困扰着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两年来,以甜梦胶囊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患者均来自门诊,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年龄41~55岁,平均48岁;病程2年以内28例,2年以上20例;已绝经15例,未绝经但月经紊乱33例。对照组44例,年龄42~53岁,平均47.5岁;病程在2年以内24例,2年以上20例;已绝经14例,未绝经但月经紊乱30例。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肢体麻木、烘热汗出、心慌胸闷、全身疼痛、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等症状,均经必要的理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症状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依据《中医妇科学》[1]诊断标准:①月经周期的改变,月经紊乱或量多血崩,或推迟、稀发、闭经。②血管舒缩症状,烘热汗出、眩晕、心悸、胸闷等。③精神神经症状,情绪易于激动、抑郁、忧愁、失眠、甚或情志异常。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口服甜梦胶囊(烟台荣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37020040,0.4g/粒),3粒/次,3次/d,3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片(1 mg/片),1片/次,2次/d,30 d为1个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绝经前后诸症的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烘热汗出、情志异常、心悸、眩晕、胸闷、失眠多梦、忧愁等症状消除。好转:诸症减轻。无效:诸症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观察组48例,治愈15例,占31.3%;好转26例,占54.2%;无效7例,占14.5%。总有效率85.5%。对照组44例,治愈8例,占18.2%;好转18例,占40.9%;无效18例,占40.9%。总有效率59.1%。对照组8例出现胃部不适,食欲低下;5例出现乳房胀感、刺痛;1例出现皮肤瘙痒。观察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症状和代谢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卵巢功能衰退,排卵性周期逐渐减少以至无排卵,黄体进行性衰退或无黄体形成。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抑制作用减弱,出现继发性垂体功能亢进,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平衡状况发生改变,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产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临床症状。雌激素替代疗法有效,但雌激素致癌的危险性使人们在治疗时有些担心。
  更年期综合征发生于女性绝经前后,中医妇科常以“经断前后诸症”而命名之,肾虚是其根本。妇女在绝经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空虚,天癸渐竭,月经将断而至绝经,此时,因精血亏虚,阴阳不足,平衡失调,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致心肾不交,心神不宁,治宜滋肾平肝、平心安神。甜梦胶囊主要成分有刺五加、黄精、熟地、枸杞、桑椹子、雄蚕蛾、淫羊藿、黄芪、党参、半夏、陈皮、茯苓、泽泻、山药等,其功能健脑安神、补肾益气、健脾和胃、抗衰老、增强免疫力。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甜梦胶囊脾肾双补,全面调理气阴阳。甜梦胶囊为滋补肝肾药,通过对下丘脑的调节作用,能调整垂体和肾上腺的功能,并有利于紊乱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机能恢复正常。清心、平肝药物无此作用,但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研究资料表明,中药的治疗作用可与雌激素作用相媲美,并可提高免疫功能,防止骨质疏松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方中熟地、枸杞子有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3]。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前景可观。现代研究表明,甜梦胶囊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平衡兴奋-抑制过程,改善激素水平,增强免疫力。
  
  [参考文献]
  [1]罗元凯.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4.
  [3]李仪奎,姜名瑛.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29-204.
  (收稿日期:2007-05-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4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