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病理学“消化性溃疡病”说课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说课是授课教师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阐述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说课对于调动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消化性溃疡病》阐述说课设计,以达到优化病理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说课;病理学;消化性溃疡;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R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6--01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与教研改革手段,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师对教学理论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研究型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教师通过说课可以促进教学思想的交流,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驾驭课程的能力[1]。本文针对高职高专《病理学》第七章第二节“消化性溃疡病”的内容,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设计,希望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一、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选用的教材为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病理学》教材。本版教材能体现高职高专教材必须、够用的特点,又具有护理特色。本节地位:“消化性溃疡病”是该教材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消化性溃疡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消化性溃疡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首先可以巩固和强化消化系统的解剖学、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为内科护理学学习消化性溃疡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护理打下一定的理论依据,发挥病理学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的作用。
  2.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教材、教学大纲,结合三年制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能说出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临床联系、并发症及结局; 能描述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能力目标:能用所学消化性溃疡病的知识诊断该疾病,并能解释判定的依据。情感态度目标: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重视该疾病;引导学生形成从形态到功能、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临床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与难点: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及学情的分析,确立本次课重点为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结局与并发症。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内容抽象、过程复杂,因此确立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为本次课的难点。
  二、教法分析
  1.说学情 学情分析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大专一年级护理学生,在第二学期进行学习。该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临床思维能力,表现欲和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知识记忆能力较强,但对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弱。已有知识:学生已经具有了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基础知识;另外通过病理学相关章节“炎症”、“组织的损伤与修复”、“急慢性胃炎”章节的学习,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消化性溃疡的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和并发症难度并不大。
  2.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我在本节课主要采取问题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病例教学三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病理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性强,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量图片,借助标本观察来讲授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并发症。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便于理解。病例教学法: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前引入一个典型病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教师围绕案例讲解,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课程结束时,再次回到该病例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言,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问题式教学法: 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索知识,通过提问和讨论时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学法分析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掌握学法。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课前预习,初步熟悉课程内容,找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课堂上要注意听讲,做好听课笔记;思考重点、难点,解决疑点。课后及时复习与溃疡病相关的内容如炎症、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等章节,进行分析、归纳小结,使各个知识点连成线,构建出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大纲安排“消化性溃疡病”用1学时讲授。教学程序设计及时间安排如下:新课导入(3分钟)→消化性溃疡的概念(2分钟)→消化性溃疡的病因、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结局及并发症 ((36分钟)→案例剖析及课堂反馈(7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及预习(2分钟)。
  1.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临床病例摘要,患者,男,36岁, 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间断性中上腹部隐痛不适,空腹及夜间多发 ,进食后可缓解,伴嗳气,反酸,多于冬春或秋冬之交发作。查体:心肺未见异常,腹平坦,全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正常。予抑酸治疗后好转。主诉:节律性周期性中上腹痛3年。紧接着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接诊医生,你对这个病人的初步诊断是什么?依据又是什么?”唤起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强烈愿望,让其带着问题来听课。哪些因素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病?通过展示黏膜的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的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病因和发病机制。黏膜的保护因素和损害因素的失衡用天平动画演示。引导学生依据病因,推理出溃疡的治疗的关键是通过消除损害因素、增强黏膜的保护因素。
  2.观察病理变化,落实新知识 重点是病理变化,以“如果这个患者消化性溃疡病的诊断已确立,那么他体内究竟出现了什么样的病理变化?”引入病理变化的讲授。用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通过正常与病变的图片进行对比学习,如将胃的正常解剖图片与胃溃疡的图片同时展示,内镜下消化性溃疡的病理改变及 X 线钡餐的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归纳总结。
  3.加强病理临床联系,融入情感教育。提出问题“胃或十二指肠出现溃疡后会引起怎样的临床表现呢?”,带领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在此让学生体会患者的病痛所在,从而引导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溃疡病并发症发生过程比较抽象而且多而复杂,学生学习时有困难。该内容讲授时用几个简洁的病例介绍,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这样可以将内容由抽象变具体化。
  4.剖析病例,及时评价 回到一开始病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评价,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保护他们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该疾病怎样预防,为何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腹痛的节律性不同?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查阅相关书籍,扩大知识面。
  5.课堂小结 再次强调重难点关键点,课后学生进行病例分析。
  6.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简洁明了,即突出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环节是完整的,整个教学过程比较紧凑合理。其中消化性溃疡病的病理变化是重点,此处运用了正常的与病变的图片的对比,教学效果较好。但关键是学生要有扎实的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相关知识,否则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课前复习相关知识。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争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教育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在每次课上都学有所獲。
  经过说课设计,教师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展好说课活动,能提高教师备课的积极性,能高效地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蒋鹤生,计惠民.教师说课的意义及主要内容[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66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