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本研究通过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后进行CT小肠造影检查以对小肠疾病进行筛查, 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3例疑似小肠病变需行CT小肠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1 d全流质饮食, 检查前晚口服轻泻药并大量喝水, 以排空大便, 检查当天晨起禁食, 检查前30 min口服经稀释的碘对比剂1000 ml(选择20 ml的76%泛影葡胺用温开水稀释成2000 ml), 先进行第一次全腹平扫, 并在1 h内口服完剩下1000 ml经稀释的碘对比剂, 再次进行全腹平扫, 并辅以增强扫描。记录患者的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并比较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平均CT值, 观察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 43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中, 37例经手术、内窥镜或活检病理
证实, 6例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结果显示:肿瘤性病变15例、炎症性病变20例、其他8例。小肠肿瘤性病变及炎症性病变患者增强动脉期和增强门脉期的病灶平均CT值均高于平扫期, 增强门脉期病灶平均CT值高于增强动脉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肠肿瘤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十二指肠, 占46.67%, 其次为回肠(26.67%)、空肠(20.00%)、全小肠及小肠下段联合结肠(6.67%);②CT征象显示:约80.00%小肠肠壁增厚, 6.67%小肠套叠和小肠梗阻;③CT平均值:纵经为(65.89±
29.01)mm, 横径为(44.47±16.70)mm, 肠系膜脂肪密度为(-83.40±21.51)Hu, 血管影为(2.46±0.79)n/cm。小肠炎症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回肠(35.00%)、回盲部(35.00%);其他部位为全小肠(15.00%)、空肠(10.00%)、十二指肠(5.00%);②CT征象显示:约55.00%小肠管壁增厚及肠壁分层, 其余征象<50.00%;③CT平均值:纵经为117.85 mm、横径为9.73 mm, 肠系膜脂肪密度最高为-29.65 Hu, 最低为-110.45 Hu, 平均为80.16 Hu。结论 小肠病变目前诊断是一个难点, 本项目具有简便、无创、检出率高等特点, 对病变的定性定位也较为准确, 国内外对其研究越来越多, 其临床价值也得到广泛应用, 故推广应用这项技术显得意义深远。
【关键词】 碘对比剂;CT小肠造影;小肠病变;检出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26
小肠是胃肠道最长的器官, 因其走行弯曲, 肠管常互相重叠, 传统的胃肠道钡餐检查和内镜检查单纯地观察消化道腔内结构, 尚不能很好显示肠壁和腔外结构, 多层螺旋CT(MSCT)具有快速扫描和三维后处理能力, 能清晰反映肠壁和肠腔外的病变[1]。但普通的CT扫描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因此需探讨一种能够取得更好效果的扫描方式。CT小肠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 CTE)是一种新型的检查技术, 属于非侵袭性的小肠检查手段, 简便易行, 无明显并发症。在进行造影检查前, 需首先让患者口服对比剂, 小肠肠腔充盈足量对比剂后, 进行MSCT增强扫描, 将得到的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使得小肠能够多方位显示。随着医学的发展, 近年来检查小肠的方法不断被改进, 近年来, 有学者证实[2], 如在进行CT小肠造影扫描中, 口服稀释后碘对
比剂, 能够提升疾病的定位正确率。本次研究就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43例疑似小肠病变需行CT小肠造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21例;年龄23~56岁, 平均年龄(38.6±5.8)岁。
1. 2 方法 CT小肠造影检查步骤:①首先检查前做好肠道准备, 并制备碘对比剂(按每毫升76%泛影葡胺:100 ml温开水进行配制);②CT扫描成像:利用多排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功能显示对小肠疾病的位置、累及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③拟采用的技术路线:检查前准备;制备碘对比剂;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1000 ml, 第一次全腹扫描, 间隔30 min左右再次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1000 ml, 第一次全腹扫描+增强扫描;进行MPR、CPR、MIP成像, 显示小肠疾病的性质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检查前1 d全流质饮食, 检查前一晚口服甘露醇500 ml, 30 min后大量喝水, 并排空大便, 检查当天晨起禁食, 检查前半小时口服经稀释的碘对比剂1000 ml(选择20 ml的76%泛影葡胺用白开水稀释成2000 ml)先进行第一次全腹平扫, 并在1 h内口服完剩下1000 ml经稀释的碘对比剂, 再次进行全腹平扫, 并辅以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伏醇320 mgI进行静脉团注)。检查后采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16排螺旋CT扫描和CT自带Mxview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和三维重建, 利用MPR、CPR及MIP等后處理技术显示小肠疾病的性质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 并比较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平均CT值, 观察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CT小肠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43例疑似小肠病变患者中, 37例经手术、内窥镜或活检病理证实, 6例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结果显示:肿瘤性病变15例、炎症性病变20例、其他8例(该部分病例样本少且较分散, 不进行进一步征象分析)。肿瘤性病变中间质瘤、淋巴瘤、十二指肠腺癌、网膜及小肠转移分别为5、6、2、2例;炎症性病变中Crohn’s病、肠结核、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小肠纤维粘连伴血管增生、Meckel憩室并出血、空回肠慢性溃疡伴多发炎性息肉分别为8、5、3、1、1、2例;其他包括小肠淋巴管扩张、胃肠功能紊乱、正常各1例, 小肠淀粉样变性伴不完全性肠梗阻、小肠机械性梗阻分别为2、3例。 2. 2 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平均CT值比较 小肠肿瘤性病变及炎症性病变患者增强动脉期和增强门脉期的病灶平均CT值均高于平扫期, 增强门脉期病灶平均CT值高于增强动脉期,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小肠肿瘤性病变与炎症性病变的CT影像学表现 小肠肿瘤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十二指肠, 占46.67%, 其次为回肠(26.67%)、空肠(20.00%)、全小肠及小肠下段联合结肠(6.67%);②CT征象显示:约80.00%小肠肠壁增厚, 6.67%小肠套叠和小肠梗阻;③CT平均值:纵经为(65.89±29.01)mm, 横径为(44.47±16.70)mm, 肠系膜脂肪密度为(-83.40±21.51)Hu, 血管影为(2.46±0.79)n/cm。
小肠炎症性病变:①累及部位:最多为回肠(35.00%)、回盲部(35.00%);其他部位为全小肠(15.00%)、空肠(10.00%)、十二指肠(5.00%);②CT征象显示:约55.00%小肠管壁增厚及肠壁分层, 其余征象<50.00%;③CT平均值:纵经为117.85 mm、横径为9.73 mm, 肠系膜脂肪密度最高为-29.65 Hu, 最低为-110.45 Hu, 平均为80.16 Hu。
3 讨论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场所, 其结构冗长、迂曲, 其诊断较为复杂, 特殊的解剖特点给该区域疾病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常规的钡剂X线小肠造影, 因小肠的重叠, 阳性率较低, 且普通CT扫描也不易区分小肠壁的轻度增厚性病变, 另外迂曲的小肠与周围软组织密度差异小, 增加了鉴别难度[3]。普通内镜在检查小肠时, 也存在一定的盲区;胶囊内镜具有无创的特点, 极易被患者所接受, 但费用较为高昂, 仅能发现病变, 不能提供病变的病理学诊断, 故而影响了推广应用[4]。因此需选择一种准确率较高的小肠诊断方式, 以便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近年来,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 多层螺旋CT在小肠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能够清晰显示小肠病变影像特征, 已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最佳影像手段[5]。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结合了螺旋CT和小肠造影两者的有点, 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能够清楚的现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且对于肠系膜及腹膜后的淋巴结也可直观显示, 利于肿瘤病变的诊断[6, 7]。
小肠是空腔器官, 让其充分充盈扩张是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的首要条件, 因此在进行扫描前, 充分的肠道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正常小肠CT表现和测量指标, 可作为一种诊断小肠的参考指标。传统的方法应用小肠灌肠对比剂后CT扫描, 尽管在插管前给患者吸入了甲氧氟烷, 进行麻醉, 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 且检查时间长、辐射剂量大、易误吸等并发症, 使得检查受到限制, 故而目前多采用口服对比剂后进行CT小肠造影[8-11]。
而在进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检查中, 正确选择口服对比剂, 是保证检查质量、诊断小肠疾病的前提。在本研究中, 进行检查的前1 d晚上口服甘露醇, 进入人体后, 能够提高血浆渗透压, 使组织脱水, 扩张肾血管, 增加肾血流量, 加快小肠的蠕动, 缩短肠管充盈时间, 从而能够有效清洁肠道, 去除肠内容物干扰。甘露醇为等渗液体, 不会被小肠吸收, 避免引起血浆渗透压的改变, 且等渗液体在肠道内蠕动速度快, 缩短了检查时间。等渗对比剂的优势在于扩张小肠程度充分, 更适合多层螺旋CT检查, 且维持扩张时间较低渗对比剂长。检查前30 min口服经稀释的碘对比剂, 即泛影葡胺溶液(阳性对比剂), 其为低渗溶液, 口服后, 小肠吸收部分水分, 可改变对比剂浓度, 且不会扩张肠道, 故而不会改变小肠蠕动情况, 因此泛影葡胺溶液达到回盲部的时间较长。故而在进行造影检查时, 需分时间段服用泛影葡胺溶液, 保证有足够的对比剂进入不同肠段, 使得肠管的CT图像显得更为清晰, 以提高检查的准确性[12]。因而口服甘露醇清洁肠道后, 通过稀释后碘对比剂, 不仅能够有效去除肠内容物干扰, 同时能够显示小肠黏膜皱襞情况, 有效提高病变与肠腔及周围结构的对比度, 同时不至于产生伪影而影响检查效果。因此本次研究中, 患者大多愿意接受MSCTE检查, 并成功完成, 其中3例怀疑小肠梗阻患者未能口服等渗甘露醇, 其他服用后均感口感微甜, 无其他不适;且肠道准备充分, 充盈度基本满意, 病变周围肠段充盈良好, 符合诊断要求。这与CTE并增强扫描方法简便有关。结果数据也证实了: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检查中, 对于小肠疾病, 尤其是肿瘤性疾病及炎症性疾病,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可指导临床治疗。这表明:CTE并增强扫描易于发现和显示肠道病变, 可完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性质等, 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有研究显示:如造影剂浓度过高(如2%~3%泛影葡胺溶液)会造成伪影并能遮蔽部分胃肠壁组织, 使其显示不清, 影像判断其确切厚度和形态, 效果不佳[3]。
综上所述, 口服稀释后碘对比剂在CT小肠造影检查中, 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可指导临床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严福华. 小肠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15, 18(3):213-215.
[2] 陈至操. CT小肠成像与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2016.
[3] 冯维, 唐亚辉, 陈雪倩. CT小肠造影及X線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 医疗装备, 2017, 30(20):4-5.
[4] 卓宇宏, 陈平湖, 叶伟智, 等.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 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9):61-62.
[5] 宋军伟, 李晓景, 张玉军, 等.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 27(6):1119-1122.
[6] 靳冬生.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术的应用及操作技术.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6, 37(2):136-137.
[7] 罗莉莉, 许思恩, 夏志淮, 等.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小肠肿瘤的临床诊断效果. 中国医师杂志, 2016, 18(1):120-122.
[8] 丁力, 庄国红, 丁飚. 静脉水化和口服水化预防心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剂肾病临床应用.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 25(1):15-18.
[9] 缪军, 夏裕平, 黄永平. 两种口服对比剂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对比. 中国医药导刊, 2013(12):1957-1958, 1960.
[10] 沈斌, 朱宗勇, 梁国洪, 等. 口服低浓度阳性对比剂在MSCTE中的应用价值.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4, 23(3):255-258.
[11] 隋言宾, 公佩友. 口服法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 32(3):447-450.
[12] 燕桂新, 王海涛, 陈文静, 等. 口服高渗甘露醇盐水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1, 20(5):361-366.
[收稿日期:2019-07-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37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