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不同时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联合不同时机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2 h内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 对照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2 h后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PaO2(80.32±4.71)mm Hg(1mm 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的(70.05±8.14)mm Hg, PaCO2(36.71±5.02)mm Hg低于对照组的(47.52±4.18)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2.019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偏高, 因为患儿的胎龄较小, 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对较少, 肺功能尚未发育成熟, 在出生之后容易出现以呼吸困难、发绀、吸气性三凹为临床表现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之后需要及时治疗, 否则容易造成病情的进展并发心力衰竭等严重的疾病而危及患儿生命[2]。针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目标为保证患儿的持续通气, 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 以促进肺功能的改善[3]。但是在临床应用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具体给药时间不一, 发现不同给药时机对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不同时机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月1日~2018年3月1日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60例, 纳入标准:患儿出生≤1 d;有呼吸困难、发绀、四肢的肌张力低等表现;经X线等检查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先天性心脏病、肺部疾病、贫血等疾病。入选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医院的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将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2例, 女18例;出生时间3~8 h, 平均出生时间(5.2±2.2)h。
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4例;出生时间2~10 h, 平均出生时间(4.9±2.8)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观察组 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2 h内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 当患儿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时及时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调节合适的氧气浓度(30%~50%)和呼吸压力(10 mm Hg), 并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 h内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猪肺磷脂注射液(商品名:固尔苏), 一次100~200 mg/kg, 12 h后追加100 mg/kg],
需要保证患儿的气道内没有分泌物, 肺表面活性物质以气管内滴入给药, 使药物可以均匀分布在气道内, 给药后拔管并继续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连续治疗1周。
1. 2. 2 对照组 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2 h后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 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时间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 h后。连续治疗1周。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标 主要包括PaO2和PaCO2。
1. 3. 2 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主要包括肺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心力衰竭。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PaO2(80.32±4.71)mm Hg高于对照组的(70.05±8.14)mm Hg, PaCO2(36.71±5.02)mm Hg低于对照組的(47.52±4.18)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因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而出现的呼吸困难、发绀、呻吟等呼吸窘迫综合征, 好发于早产儿, 容易导致患儿死亡[4]。在临床中一旦被诊断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及时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 保证患儿的持续性通气, 避免因为通气量不足而出现窒息, 甚至诱发心力衰竭而危及患儿的生命[5]。在应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同时需要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 但是临床中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给药时机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争议, 因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不同给药时机对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影响, 因此, 选择合适的时机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能有效的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得到较好预后效果[6]。 本研究中将入选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观察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2 h内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 对照组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2 h后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结果研究, 治疗前, 两组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的PaO2(80.32±4.71)mm Hg高于对照组的(70.05±8.14)mm Hg, PaCO2(36.71±5.02)mm Hg低于对照组的(47.52±4.18)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 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早期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能够显著性的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提高患儿的肺功能, 有利于自主呼吸的恢复, 可以避免进行机械通气, 减少对患儿在治疗中的损伤, 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肺气漏,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能够降低因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导致的新生儿死亡率, 患儿可以有效的得到治疗, 能缩短其住院时间, 节省治疗成本, 临床意义显著。
综上所述,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早期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俊敏, 于凤丹. 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剂量早期治疗晚期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研究. 中国基层医药, 2015, 22(11):
1707-1711.
[2] 谢怀珍, 董传莉, 张兰, 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6, 41(6):750-752.
[3] 向芬, 易小青. 不同胎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比较及其疗效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 13(3):40-42.
[4] 张莉, 杨帆, 童新华. 经鼻双相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新生儿中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 医学临床研究, 2016, 33(8):1516-1518.
[5] 滕飞飞, 赵武. 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遗传学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 42(4):409-412.
[6] 林云, 贾雁平.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出院 1 年呼吸道感染情况随访. 中国妇幼保健, 2016, 31(1):102-103.
[收稿日期:2019-03-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379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