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波教授运用补惠攻毒法治疗结直肠癌经验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结直肠癌是临床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对结直肠癌化疗的毒副反应、术后复发及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尚缺乏疗效确切的方法。苗医药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总结曹波教授多年应用苗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方法—“补惠攻毒”法,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结直肠癌;补惠攻毒;苗医药;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0051-03
Abstract:Colorectal Cancer is one of the diseases with high clinic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Currently, there are no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oxic and side effects of chemotherapy for Colorectal Cancer,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and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Miao medicine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professor cao bos method of using miao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for many years——“supplementing benefit and attacking poison”, hoping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Keywords:Colorectal Cancer;Buhui Attacking;Miao Medicine;Clinical Experience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在男性和女性发病率中分别占第二位和第三位,患者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和64.9%[1-2]。曹波教授多年来潜心于苗族医药对结直肠癌的防治研究中,广泛搜集苗药民间验方,对苗医药对癌症的诊治有独特的认识及治疗经验。曹波教授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苗医药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补惠攻毒”法,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1 从“苗医”理论对结直肠癌病名的再认识
在苗医学中尚未见结直肠癌、肿瘤等相关疾病命名的记载,但“龟病”(包块)的主要临床特征为腹部包块、形如乌龟,这与现代医学的肿瘤、癌症的症状体征十分相近。龟类疾病根据其质地的软硬程度、外在表现等,可分为:单龟、气龟、血龟、石龟;其中又有“公龟”、“母龟”之分。公龟类疾病病势凶猛,多属恶性肿瘤范畴[3]。
曹波教授在临床中发现单龟、气龟、血龟、石龟的性质与结直肠癌的演变过程非常接近,故根据苗医药对“龟病”的分类,将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及癌症演变的过程与单龟、气龟、血龟、石龟等进行对应归纳总结。“单龟”相当于结直肠腺瘤,质地相对癌症软,活动度可,边界清楚,推之可移,可发展为癌症,如果早期積极处理,故可以治愈。“气龟”相当于结直肠炎症性息肉,从质地方面来看,也是按之柔软。对于“气龟”之“按之消失,起手复现,聚散无常”的特点也可理解为肿瘤的发展与癌症的关系,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展为癌症,随着炎症的变化而变化,故可称之为聚散无常。“血龟”相当于结直肠癌已经形成,质地坚硬,按之不移,活动度较差。“石龟”则相当于晚期结直肠癌,质地坚硬,活动度较差,按之坚硬如石,故称为石龟。
2 从苗医理分析结直肠癌的发生
世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称[4]。对于疾病的发生,苗药理论认为“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疾病的发生是由“毒”、“乱”所致,曹教授也注重“毒”在结直肠癌发病中的重要性。
2.1 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 苗医的“毒”学说理论有其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及神秘的文化底蕴,苗族先民们对“毒”的认识较早,自古就有“施蛊放毒”的传说,且擅长使用“毒”,至今仍让听者谈“毒”色变。苗医认为,生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如:光、水、气、土、石)中本就含有“毒”素,且“毒”无处不有、无所不在,故有人体是由多种多样的“毒”构成之说。人体的存在即是体内外之毒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产物,疾病之所以产生,便是由于人类在接触毒、摄入毒、调控毒和排除毒的过程中,生灵各种毒之间的协调关系失衡,乃因毒裹乱、乱缠毒而致[5]。
苗医理论的“百病由毒而生,毒为百病之源”,即所谓的“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无论是外来的致病因素,还是人体积蓄的病理产物都可变成毒素,侵犯机体则发病。目前发现导致“龟”症发生的主要恶毒有微生物毒、光毒、化学性物毒、热毒、放射性物毒、气毒、水毒等[3]。当“四大毒”奎盛,机体惠气亏虚,不能有效地运行、调控、排放毒素,毒素在体内蕴积,气、血、水在体内运行失常,积于脏腑,从而导致疾病发生。当毒与惠气日久相互搏结,体内包块越积越大,压迫脏腑经络组织,或过度消耗人体气、血、水产生的疼痛即结直肠癌晚期疼痛(癌痛),其疼痛又与气候异常变化、先天享赋不足、劳累过度等因素密切相关[6]。
2.2 中医“癌毒”与苗医之“毒”在结直肠癌中的关系 中医“癌毒”病机理论是由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源于中医对毒邪的认识而提出,周仲瑛教授[7]认为机体的正气亏虚是癌毒产生的关键,肿瘤以癌邪为患,必夹毒伤人,从而提出“癌毒”学说。“癌毒”病机理论[8]认为癌毒是导致肿瘤发生、发展的一种特异性致病因子,属毒邪之一。而肿瘤的发生及演进过程可看成一个内环境诸多平衡被打破、阴阳交替的恶性循环,在肿瘤的早、中、晚期,正气强弱不一,癌毒轻重不同[9-10]。“癌毒”学说[11]认为人体正气亏虚,酿生癌毒,癌毒内阻,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肿瘤的发病基础。癌毒主要损害人体脏腑、组织、血液等精微物质,并且耗损人体正气,导致抵抗力低下,机体功能低下,因此,癌毒伤脏、癌毒损精、癌毒损正和癌毒伤脑是肿瘤的主要病机[12]。故中医学之“癌毒”学说与苗医理论的“毒”、“乱”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具有一致性。 2.3 苗医惠气与中医正气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关系 苗医理论中惠气[13]是指由人体吸入的粹气与体内精微结合加工后所形成的生物体内在的一种重要物质,是生物体内生灵能的一种表现式,参与体内外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其内在表现主要为:体内的运化能力、身体防病、抗病能力等,而外在表现主要为精神、活动的力量,苗医常说:“气力,有气才有力”主要指惠气的外在表现。惠气作为生物体内最重要物质之一,当惠气不足时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曹波教授认为惠气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正气”,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邪正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论点。正气从来源上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其内容包括营、卫、气、血、精、神、津、液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等,是维持和保护生命体继续生存的生理本能[14],它的强盛与否关系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疾病的转归。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气的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人体免疫功能,而正气虚损,免疫功能低下是肿瘤的发生基础。
曹波教授认为结直肠癌属于苗医中“龟病”,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人体之“惠气”不足或虚弱,加之“外毒”的入侵,故导致龟病的发展,其病位在结肠。
3 “补惠攻毒”法的提出及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苗医治疗原则中强调:弱漏用补,邪重宜攻,身体虚弱的要用补药,各种“漏症”当以补漏法治疗,而病邪明显、身体不弱者当以峻药直攻(但若邪重体弱,则应攻补同用,并注意随机应变)。攻毒法即所谓的“以毒攻毒”之法,是指使用有毒的药物去攻击致病毒素的方法。苗医认为:“百病由毒而生,毒为百病之源”,因而对毒的治疗是苗族医学中最重要和最根本的方法之一。
苗医学与中医学同根同源,苗医学与中医学都是我国传统民族医学的瑰宝[15]。苗药理论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是由“毒”、“乱”所致,从而“攻毒疗法”也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手段之一。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正气的强弱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结直肠癌也不例外,在治療方面以“扶正祛邪”为基本原则。曹波教授认为中医的“正气”与苗医“惠气”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疾病发生发展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故“补惠气”相当于中医“扶正”、而“攻毒疗法”相当于中医“驱邪”疗法。故曹教授基于多年来对结直肠癌(龟病)的研究经验,结合中医对“结直肠癌”发生的病因病机的理论与苗医对“龟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理论,提出对结直肠癌(龟病)的治疗大法—“补惠攻毒”法,为苗医药在对结直肠癌(龟病)治疗方面开辟了新的领域。
曹波教授认为,结直肠癌(龟病)的发病主要在于惠气不足、邪毒为胜,故治疗应予“补惠攻毒”法。
4 苗医“补惠攻毒”方的组成及特点
4.1 苗医“补惠攻毒”方的组成 苗医药在结直肠癌的防治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前期研究发现,复方苗药能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同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16]。曹波教授基于苗医理论“补惠攻毒”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苗医的遣药组方特点及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针对结直肠癌的防治总结出具有苗医药特点的抗癌方“补惠攻毒方”,其组成主要有:炙黄芪25g ,基倒陆(灵芝)15g,佳欧屋(土党参)15g,四方马兰( 半枝莲)15g,蛙魔董(藤梨根)15g,窝冲岗(蛇舌草)15g,陈皮10g,淮山药15g,茯苓12g,熟地黄12g ,赤芍12g ,菟丝子12g,鳖甲15g 。根据患者体质、证型可适当加减。如:气滞血瘀者,可选加枳实、赤芍、炮山甲、当归、路路通等以理气活血化瘀。脾肾阳虚者,选加益智仁、吴茱萸、熟地、菟丝子、肉豆蔻等。该方具体现了苗医药组方的特点,同时也符合结直肠癌病因病机特点,全方具有“补惠攻毒”即中医“扶正祛邪”的功用。
4.2 苗医“补惠攻毒方”的组方特点 苗医药在遣药组方上有其独特性,其主要特点有:取奇忌偶,以秘方、验方为主,取奇忌偶即在处方中药味以奇数为准,如:1、3、5、7、9......等奇数,而忌2、4、6、8......的偶数。而苗药“补惠攻毒方”是在曹波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且疗效可靠,该组方共13味与苗医组方特点具有一致性。
“三位一体”作为苗医组方基本原则,即:各碑嘎(苗语,即最重要的领头药)、各薄嘎(苗语,即铺底药)、各管嘎(苗语,即监护药)三类药物共组成方。各碑嘎(领头药)是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病情起主导作用的药;各薄嘎是对各碑嘎(领头药)有相资作用或对身体有补益作用的药;各管嘎是缓解各碑嘎(领头药)、各薄嘎(铺底药)的劣性及毒副作用,督促其两类共同达病所的药。曹波教授在苗药“补惠攻毒方”中也体现了“三位一体”的原则。
“补惠攻毒方”中炙黄芪、基倒陆(灵芝)具有补惠之功,即中医扶正之功,相当于领头药,而窝冲岗(蛇舌草)、四方马兰( 半枝莲)、蛙魔董(藤梨根)具有攻毒(清热解毒)之功效,具有铺底药之功。因结直肠癌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故加之温阳、健脾、利湿等中药以更好地增强疗效。该药方组成是基于苗医组方原则的“三位一体”的原则,即最重要的领头药、铺底药、监护药等三类药物共同组成的临床经验方,诸药配伍,能起到补惠攻毒之效,即中医“扶正祛邪”之功。“补惠攻毒方”在结直肠癌治疗过程中能起到巩固疗效或增强体质、提高病人抗病能力的正常措施。
5 小结
曹波教授认为结直肠癌属于苗医中“龟病”范畴,而苗医药在治疗结直肠癌方面具有其独特作用,补惠攻毒方能降低化疗的毒副反应,对化疗患者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同时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将为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及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hen W,Zheng R,Baade PD,et al.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J].CA Cancer J Clin,2016,66(2):115-132. [2]DeSantis CE, Lin CC, Mariotto AB, et al. Cancer treatment and survivorship statistics,2014[J].CA Cancer J Clin,2014,64(4):252-71.
[3]王福磊. 浅谈苗族医药对癌症的认识[A]. //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学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暨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贵州省肛肠病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2012:2.
[4]邱德文,杜江.中华本草·苗药卷[M].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12.
[5]付静,崔瑾,郭伟伟,等.苗医“毒”学说之“攻毒疗法”探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1):6-8.
[6]杜江,张景梅.苗医基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47 -128.
[7]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教授“癌毒”学术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6):866-869.
[8]程海波癌毒病机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4,55(20):1711-1714.
[9]郭海,赵晓峰,吉福志,等.周仲瑛教授消癌解毒方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机制[J].吉林中医药,2016,36(7):671-673.
[10]周计春,邢风举,颜新.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癌毒五法及辨病应用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112-1114.
[11]沈政洁,程海波,沈卫星,等.肿瘤炎性微环境与“癌毒”病机相关性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14-17.
[12]刘勇,吉亚军,郭海,等.川白床常见肿瘤的诊断与综合治疗[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9-39.
[13]杜江,张景梅.苗医基础[M].北京:中医药古籍出版社,2007:17.
[14]羅泽民,丁维俊,张衡,等.中医药与免疫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68-70.
[15]税会利,杨柱,崔瑾,等. 苗医与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异同[J]. 中医杂志,2017(24):2158-2160.
[16]曹波,刘访,王福磊,等.复方苗药干预大肠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7):86-89.
(收稿日期:2019-10-25 编辑:程鹏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53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