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舞蹈课程的美育定位及其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中舞蹈选修课程作为高中音乐课程的模块之一,在不少中学仅视作音乐课的外延与拓展而被忽视。即使有条件开设舞蹈课程的学校也多偏重于技巧的傳授和舞蹈动作的模仿,其在美育功能意识上的弱化和模糊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舞蹈教程;舞蹈美学;美育定位
一、高中舞蹈课程的现状和特征
2012年颁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选修课程与音乐并列, 并强调“音乐与舞蹈是亲密无间的姊妹艺术”,同时阐明“对丰富学生的艺术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说,舞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第一次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同时,相比音乐鉴赏、歌唱与演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更突出舞蹈模块审美情趣的形成及对学生身体和心灵协调发展的必备作用。2015年9月,新华网发表《国办:普通高中要开设舞蹈戏剧等课程》为标题的文章,并引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并明确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等教学模块。与国家对普通高中音乐教育舞蹈模块教学高度重视形成反差的是不少中学仍视舞蹈教学为音乐课程的外延与拓展并随意取消与调课,有教学条件开设舞蹈课程的学校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偏重于技巧的传授与动作的模仿。这些类似的处理方式本质上对舞蹈美育功能的无知和漠视,不能不引起笔者的思考以及对舞蹈美育功能的厘清与定位。
二、舞蹈教育与舞蹈美学
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载体的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本质的差别,舞蹈的功能包含强身健体、培养情操与协作、传承民族文化。舞蹈教育最大的价值是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达到身心发展合一的功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舞蹈是最早出现的艺术形式,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劳动之中,贯穿人类的发展史,一度作为“通神”的工具,被当作巫师与权贵们的专利。作为精神最好的寄托,英国哲学家赫尔洛克在《生命的舞蹈》中提及:“如果我们漠视舞蹈艺术,我们不仅对肉体生命的最高表现未能理解,而且对精神生命的最高象征也一无所知。”西方知名哲学家苏珊·朗格也指出:“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作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从我国舞蹈历史长河来看,早在周朝,舞蹈教育便贯穿青少年到青年的教育之中,13岁学小舞,15岁学象舞,20岁学大舞。舞蹈教育自此起兴,于汉武帝时期蓬勃发展,在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千百年来,舞蹈的兴衰随朝代的更迭而起落,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舞蹈焕发了新的生命,随着北京舞蹈学校(1978年改为北京舞蹈学院)的建立,舞蹈教育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为全国文化建设的需要。至此,舞蹈教育在强调受教育者的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的同时,提倡培养其美育功能。总体来说,在精神层面上,我们注意到:1.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2.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身体层面上我们考虑到:1.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2.可以养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增强辨别美丑的能力。为什么历朝历代舞蹈教育的教化功能能长久传承且历久弥新呢?这与舞蹈艺术本身所独特的美是分不开的。舞蹈的美源于人体自身,它通过身体的运动,在思想情感的支配下,在音乐的辅佐下,有节律、有章法、有目的的运动来创建动的艺术,以一种流动的意象,富于美感的流畅性、连贯性和变化性与观众对话。舞蹈的美是内心情感的一种投射,其本身所具有的鲜活性和现时性也移情到观众心中,从而引起共鸣。舞蹈的美就在虚幻之间,把观众引入到一个虚幻世界,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构成想象力,继而引发创造力。
三、舞蹈美育的定位
舞蹈教学过程既是传授舞蹈知识的过程,又是训练舞蹈技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舞蹈教学确切地说应含括美育定位、教学内容的审美定位和教师美育角色定位。
(一)舞蹈美育定位 舞蹈教学的美育定位。舞蹈的美包括从行为到意识一系列的活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了解与感知舞蹈是动的艺术,同时也讲究静的映衬,正如中国传统美学提倡的虚实结合。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提到,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构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在这里,舞蹈已由动态艺术向思维层面转换。舞蹈自汉代开始,就有了“明志、表旨”的内涵,即舞蹈是舞者有意识的行为活动,现代舞先驱邓肯更是断言,舞蹈不仅是一门运用人体动作表现人类灵魂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完美的人生观的基础。尼采也曾经在分析希腊悲剧的日神精神时提到,舞蹈是“意志的醉”,即通过舞蹈展示天性的同时,也受到人体意志的感召。所以,舞蹈教学的美育在学生学习、模仿并创编舞蹈动作的同时,不仅体会到舞蹈所独具的美,同时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促进并丰富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舞蹈教学的内容审美定位 根据课程标准和舞蹈模块教学要求,高中生的舞蹈模块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了解舞蹈基础知识,欣赏优秀舞蹈与舞剧片段,舞蹈基本动作及动作组合的练习。我校特开设了舞蹈与形体课程,包含华尔兹和爵士舞等教学内容,分别针对高一和高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美感的培养和引导。
就高一新生而言,他们即将从青春期迈向青年阶段,男女同学之间的羞涩和好奇往往在舞蹈学习中呈现出扭捏的状态,从而导致动作的夸张与变形。华尔兹的特点是风格高雅、舞步优美。它以旋转为特色,且易懂好学。借助于华尔兹男女舞伴的共舞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助于引导男女同学走向和谐共处,融通互进。同时通过华尔兹舞蹈史的导入,学生们更能理解到它是十九世纪社会变革的产物,正是华尔兹成功地把对舞形式引入舞蹈,亦成功地把男女平等概念推向社会。从美学角度而言,华尔兹在进一步的演化中,它稍微夸张了第一拍而削弱第二拍,使得舞蹈更能表现出酣畅淋漓的欢快并构建一种全新的和谐;舞蹈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中,充分展示了旋转的平和之美,同时给旁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每次舞蹈课,从舞蹈着装、动作规范和舞蹈礼仪我们都遵照国际标准,一个学年的舞蹈学习后,学生们不仅懂得了在上身相对静止和下身旋转流动的对立统一中如何与舞伴共舞,并促进了彼此之间的礼貌、包容和平等意识,还养成了优雅高贵的艺术审美风格。 (三)舞蹈教师的美育角色定位 一部分高中舞蹈老师对舞蹈的认識常停留在肉体即身体的表层,即醉心于舞蹈技巧的展示与舞蹈动作的重复模仿,误以为这就是舞蹈教学的本源。从舞蹈教学美育角度来说,舞蹈教师美育定位应是舞蹈美育知识的讲授者,舞蹈动作之美的引领者和美感的领路人。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优秀舞蹈与舞剧片段展示,让学生领略舞蹈的动作美;通过舞蹈行为的演练和习得,让学生感受身体美;通过学生自己创编即兴舞蹈让学生感受创造和思维之美。
针对高二学生,学业更加繁重,高考带来的压力和忧虑逐步蔓延,爵士舞的引入为他们提供了宣泄压力、放松心态的平台。相比优雅柔和的华尔兹,爵士舞节奏鲜明,急促又富动感,在步法和动作上,应用了芭蕾舞的动作位置和原则、踢踏舞技巧的灵敏性、现代舞躯体的收缩与放松、拉丁舞的舞步与摆臀以及东方舞蹈上半身的挪动等。注意到学生由于伏案过多而佝胸驼背状况,我设计了一套放松和舒展动作组合作为热身。在课程设计中,我特意选择了糅合了古典韵味和奔放热烈的中国风爵士舞——《青花瓷》。在熟悉的旋律中,同学们舒缓着学习压力带来的精神疲惫,同时身体感受到爵士音乐的冲击,随着强劲的音乐节奏,拧胯、扭动身躯,在进退之间释放激情与婀娜。在具体教授中,我结合《中国好舞蹈》等舞蹈作品视频的赏析提高学生对于不同舞种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动作展示中,通过引入popping和locking等街舞姿势对爵士舞基本动作分解讲述和演示,让同学们体会到不同舞种融合而成的爵士舞魅力,然后在兴趣盎然中翩翩起舞。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在观察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在模仿的能力的培养中创造审美情趣。同时,结合学校的素质教育办学思想,在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有意识地设置了课堂即兴表演环节,结合学生自己的课程学习和人生体验充分调动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些平时羞于言语表达的学生在舞蹈中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活力,展示出令人惊讶且又赞叹的舞姿时,教师分明感受到了艺术美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结 语
基于舞蹈教学即是美育教学的理念,在普通高中舞蹈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教学理念的导入和教学效果的反馈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舞蹈的美,感受到舞蹈的美并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美,应是我们舞蹈教师当下的使命与重任。 (责任编辑:张贵志)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84:156.
[2]哈夫洛克·埃利斯.生命的舞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3]库尔特·萨克斯.世界舞蹈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2:序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682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