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辽代砖塔的功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白满达
摘 要:辽代砖塔作为砖塔发展鼎盛时期的产物,砖塔自身除了佛教用途以外,也被赋予了多种应用功能。纵观辽代砖塔研究状况,绝大部分学者对此研究甚少,再加上砖塔本身所在的位置,导致很多辽代砖塔没有被专门研究。学界上对辽代砖塔和金代砖塔也没有明确的分类,导致辽代砖塔的研究停滞不前。文章通过对辽代砖塔的实地考察,试图浅析辽代砖塔除佛教礼佛以外的应用。
关键词:契丹;辽砖塔;佛教;功能
中原作为东亚历史文化圈里影响最大的势力,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都对东亚各个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灭亡之后,公元907年,辽太祖统一各部落之后逐渐形成比较大的势力。元916年,通过各个战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公元947年建国号辽,辽太宗时期,后晋石敬瑭(936—943)割让幽云十六州。据《辽史》记载,石敬瑭割让给辽的16州地区为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1]。辽人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形成了北方北朝,与中原的宋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态势,对峙时期长达200年。也正是从割让幽云十六州开始,辽的文化、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辽建国之后统治中国北方的200余年里,北方的社会、文化、经济也开始从以南方中原为重点转变为以北方辽国为中心的模式。而砖塔作为这个时期的产物也必然携带着这些信息。
1 研究现状
关于辽代砖塔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佛教研究以及建筑学研究两大方向。日本学者是最早研究辽代砖塔的学者,这些学者有鸟居龙藏、伊东忠太、常盘大定、关野贞、竹岛卓一、村田治郎、前田俊雄等。以日本学者为首,首次对我国现存辽代塔进行了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也被我国学者沿袭并沿用至今,其中村田治郎的佛教内涵和建筑特性方面的研究成为辽代砖塔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我国对于辽代塔的研究最早的是梁思成与刘敦桢。梁思成[2]详细介绍了蓟县独乐寺塔的平面与立面,并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研究蓟县独乐寺塔所在地独乐寺和蓟州城的关系,提出了蓟县独乐寺塔是辽代塔的观点,并确认了蓟县独乐寺塔的年代。国内学者研究辽代砖塔的又一重要资料是梁思成和刘敦桢[3]对于应县木塔的研究。项春松整理研究了佛教与辽代砖塔的关系,虽然因好多砖塔没有考古学资料以及专业的测量,文中很多资料出现了错误,但也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张驭寰是专门研究塔的学者。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朝阳市北塔博物馆联合对朝阳北塔进行考古发掘并出版了北塔报告书开始,我国对辽代砖塔的研究逐渐变得丰富起来。
韩国研究辽代砖塔的学者并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研究砖塔上的花纹以及装饰品的,也有一部分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研究辽代砖塔的美学。韩国学者高裕燮是最先在韩国开始研究砖塔的学者。之后的学者有秦弘燮、圣郑弦、金善熙、千得琰等人。韩国学者主要以研究石塔为主。
综上所述,现在学术界主要集中在应县木塔、朝阳北塔、天津独乐寺塔、北京天宁寺塔等少数辽代砖塔的研究,其他辽代砖塔的研究严重不足,而且有些研究也出现了很多的错误。更有甚者,一部分辽代砖塔的修缮出了很大的问题,这点把现在修缮后的辽代砖塔与之前的老照片一对比就能看出来。再者,现今学术界把辽代砖塔与金代砖塔混为一谈,两者虽有继承沿袭的关系,但是把两者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
2 辽代砖塔的应用及特点
契丹民族作为中国北方民族的一员,对我国南北文化的融合起了重要的作用。从辽建国开始到灭亡的200多年历史时间里,辽文化逐渐发展,不断融合周边国家的文化,从唐朝文化、宋朝文化等中原文化到渤海文化、西域文化等周边国家文化,再到北方草原文化,契丹民族通过融合外来文化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在契丹民族统治北方的这200余年,随着辽国领土的不断扩大,砖塔的建筑规模也逐渐扩大并分布到辽国的各个领土之上。通过考察可知辽代砖塔的特征如下:
①辽代砖塔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辽西地区,以辽代密檐式砖塔为主,辽西地区辽代砖塔塔身装饰以八佛像为主;二是幽云十六州地区,大部分辽代楼阁式砖塔分布于幽云十六州地区,幽云十六州地区砖塔装饰以券门和棂窗为主。
②绝大部分辽代砖塔位于山顶位置,并且绝大部分砖塔附近都没有寺庙或者寺庙遗址。
③绝大部分砖塔附近要么有城址,要么有水路、陆路等交通要道。
④仅剩5座方形砖塔全部位于辽宁省朝阳市。
⑤从砖塔高度考察,发现绝大多数的高塔分布于辽西地区。如大明塔高度为80.22米,辽阳白塔高度为71米,庆州白塔高度为73.27米。辽西地区辽代砖塔高度普遍高于幽云十六州地区辽代砖塔。
⑥辽西地区所建的辽代砖塔,从周边环境可看出砖塔也具有道路指示的作用,而不单单只是佛教礼佛功能。
⑦现存辽代砖塔绝大部分是八角形,这种八角形砖塔也绝大部分是辽中后期所建,而早期辽砖塔的主流是四角形。通过考察辽代砖塔的年代对比可以发现辽时期的砖塔形状的演变,即四角形→八角形→六角形的演变过程。四角形演变为八角形从几何数学可以知道是最为简单的,而到了后期逐渐出现了六角形,这点从辽砖塔现存情况以及其年代可以推测一二。其中四角形演变为八角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風力的问题。众所周知,因为四角形的受力面大,四角形的风载荷比八角形的风载荷要大,再看辽西地区的风向玫瑰图可知辽西地区的常年风力较大,再加上八角形比四角形更接近于圆,其平均受力面比四角形要小。因此,为了砖塔的稳定,从四角形发展为八角形是其必然结果。在解决了风力问题之后,因为辽西地区要比幽云十六州地区的分布面更广,而且辽西地区作为辽国的重要的原有领地和发源地,砖塔高度上比幽云十六州地区的砖塔要高,这也是现存辽砖塔中辽西地区的砖塔高度要比幽云十六州地区的砖塔高度要高的原因。
现存辽代砖塔以及倒塌的有明确纪年的辽代砖塔有100余座,而加上疑似辽代砖塔而无明确纪年的砖塔共300余座。这些疑似辽代砖塔无明确纪年的塔现被学术界统一命名为辽金塔。金朝在辽灭亡之后也建造了很多的砖塔,无论从技术上亦或是造型上都与辽代砖塔很相似,因此很多学者分不清辽代砖塔与金朝砖塔。
无论是沿着大小凌河、辽河(八棱观塔、黄花滩塔、辽滨塔等)依河而建的砖塔,还是山顶上(塔湾塔、东塔山塔、塔山塔等)建造的砖塔,不止有礼佛作用,其社会功能的应用也可通过考察得知。例如,黄花滩塔的唯一的券门在东南面,而其东南面正是黄花滩塔的正面方向。黄花滩塔的正对面就是大凌河。晚上在券门里面点上灯的话从很远就能看到光亮,这个光亮可以为走水路的人提供方向。再比如辽阳塔湾塔,塔湾塔建造在山腰上。塔湾塔的东、南、西三个方向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从塔湾塔的地理环境可知塔湾塔也不单单只是礼佛用砖塔。辽代砖塔的这种多功能应用让辽国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给辽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逐渐地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辽代交通的发展让辽代社会持续发展,也更方便周边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文化的融合也变得更为快速、更为有效。从辽代砖塔的高度层面上可看出辽代社会建筑技术层面的发展以及辽代匠人技术的先进。
3 结论
综上,辽代文化是土著文化结合佛教文化融合形成的自身特有文化。这种特征也在辽代砖塔上有所体现。在绝大多数的砖塔周边没有发现寺庙的原因是和辽代土著文化之一的祭天和与天沟通是有关系的。绝大多数辽代砖塔的高度都超过40米以上,这种高度在当时社会是属于最高的地表建筑物了,那么这个又能表示什么呢?或许其表示辽代的祭天和与天沟通。辽代的砖塔建筑代表着辽代土著文化和佛教思想结合与融合形成的以塔祭天、以塔沟通天地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其邻国高丽也有。与自然共存思想和佛教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高丽自身特有的文化。从高丽遗址、遗物也可看出高丽的佛教寺庙之多并与辽代有着一样的倾向。因此,研究辽代文化时必须要考虑辽代的土著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以及辽代与天沟通的思想。总之,辽代砖塔作为砖塔仿木技术最完善时期的产物,其不单单只是佛教礼佛的功能,在研究辽代砖塔的时候应结合辽代社会的情况做出正确客观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梁思成.梁思成全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36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