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知识”如何讲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性的活动,本身并不等同于由教材所固定下来的一套知识体系。改变原有的以课堂知识点讲授为主的教学运行模式,在课前、课堂、课下和考试四个环节中对这门课程进行优化,建立一个符合哲学课程思维特点的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是《西方哲学史》教学中始终无法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西方哲学史》 反思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67-03
西方哲学是西方文明的内核所在,对西方的深入了解离不开对西方哲学的学习与反思。《西方哲学史》课程不但是哲学、思政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在目前的通识教育体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一定的哲学训练,对于提高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长期以来《西方哲学史》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较有普遍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实质,是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性的活动,本身并不等同于由教材所固定下来的一套知识体系。笔者近年来在给本科生开设的《西方哲学史》课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力图逐步形成一种能够与这门学科的特点相适应的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西方哲学史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其哲学思辨能力,也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一、《西方哲学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西方哲学史》课程的特点
在高校哲学、思政等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西方哲学史》始终是一项重要课程。相对于其他文科类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二:
第一是涉及的内容较多。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涵盖从古希腊哲学到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发展,时间跨度大,所涉及的哲学家及其思想内容很多,要使学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掌握其大要,必然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与优化,即紧紧抓住每一大的历史时期中的重点哲学家和重要命题进行讲授,如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和鼎盛时期的三大哲学家,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托马斯,近代的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康德和黑格尔。
第二是理论性、思辨性较强。如果仍以整本书背诵、识记等方式来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就将接触不到这门知识的精髓,并且产生厌倦情绪。因而,这门课程尤其应注重启学生的反思能力。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反思性的活动。没有对既存状况的反思,创新就找不到突破口与着力点,而对反思能力的培养正是哲学教育之本务。任何一种影响深远的哲学学说,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来源于思想家对现实问题的诊断与反思。而对这些学说的学习,也需要学习者不断返回其日常生活經验,同时又保持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距离,从而赢得反思的空间。把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两者都会焕发活力。
此外,应充分重视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亲缘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深厚的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背景(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即研究古希腊的原子论以获得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突破的契机)。“西方哲学史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它是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到今天为止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来源。”因而在讲授西方哲学相关概念的时候,要注意提示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相关概念的渊源关系,以及后者的独特性所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早就“耳熟能详”的那些哲学“名词”和“原理”,其实自己并未真正理解。而哲学,也就是去理解我们以为自己早已“熟知”的甚至“熟视无睹”了的东西。
2.当前《西方哲学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任何课程教学都包括一个由课前(备课)、课堂、课下和考试四个环节所构成的体系。就《西方哲学史》课程而言,目前在这四个环节尤其是后三个环节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是根据一些知识点进行知识性的介绍,学生参与度不高,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讨论,使原本就抽象的《西方哲学史》更加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下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只是记住了几个哲学家的名字或者轶事。
其次,在课下时段,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还比较薄弱。比如,经常只是在第一课或提到某个哲学家时介绍几本西方哲学史上的名著,而学生有没有看,看了多少,又看懂了多少,几乎从没有纳入教师的关注点和课程体系之中,这样学生即便找来原著去看,面对书中那么多艰深的词句,也只能是浅尝辄止、虎头蛇尾。而哲学课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即通过理解哲学家的思想来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反思能力,也就无从实现了。
最后,在考试方面,该课程的考核长期以来还是注重对知识点的识记,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单一老套,如:填空题、概念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并没有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什么独特之处,还是用死记硬背的应考模式来应付了之。即便有的考试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无法在教材上找到现成的答案,但是学生的作答还是那些中学以来就早已熟悉的教科书上的一系列套话。而试一考完,这门学问对他的意义也就算结束了。
二、《西方哲学史》课程体系的诸环节
《西方哲学史》课程改革的基本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以课堂、课下与考试诸环节构成一个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并且利用课堂及网络教学平台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
体系的第一个环节是备课环节。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应尽量以专题形式组织课件。这种形式意味着以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为中心,所谓“深刻的”问题,往往既体现出哲学家对其所处时代问题的诊断,又具有恒久的价值。以哲学家所思考的问题为中心,既可以渐次呈现其思想的旨归与具体内涵,又能够在学生心中发生“共鸣”。其次,在以哲学问题为中心的前提下,要对相关性不强的教学内容,即便是同一个哲学家的学说,应增加纵向的比较,将其他哲学家的与之相似的思考囊括进来,这样可以把问题解析得更充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