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在“悦”读中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涛
  上海市长岛中学语文教师,浦东新区语文骨干教师,上海民间公益组织田字格助学培训志愿者,多次参加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活动。
  “让没有书的孩子找到书,让有书的孩子喜欢上阅读,让喜欢上阅读的孩子爱上表达,让爱上表达的孩子找到自己。”这是李涛老师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前行的动力。
  一、阅读教学的“初体验”
  李涛老师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教育理想踏上三尺讲台,只身来到上海。他看着眼前四十几双天真无邪的眼睛,用同样期待的目光看着这位新毕业语文老师的时候,他下决心要让这些可爱的学生爱上语文,爱上阅读。他用心备课,课堂上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都讲给学生听。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老师和学生的之间的新鲜感消失了以后,他发现学生们上课开始开小差,虽然很努力地盯着黑板,但是他们的心却不在课堂。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把文章读得细,把课讲得精彩。但奇怪的是,学生的听课效果却得不到明显的改善。这时正好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特级教师黄建初老师来到他所在的学校做讲座,李老师带着自己的困惑向黄老师请教。黄老师提出了三点建议:一读书、二交友、三写文章,并指出一堂课不能只想着自己怎么教,还要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他们期待怎样的学习。一堂课的效率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学生获得了多少,黄老师的一席话,让他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他一直想把自己的理解教给学生,总想让学生得到学习和成功的捷径,结果却适得其反。
  二、“放牛班”的共读之路
  2008年3月,李老师在同济二附中听了一场魏书生老师的报告,报告中魏老师特别强调了两点:一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读书和阅读专业期刊的重要性,二是每天坚持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的重要性。其实也就是强调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观察、思考、记录当下生命、生活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我成长、自我反思、自我沉淀。在回宿舍的途中,李老师的脑子里一直在琢磨读书这件事,老师的成长离不开阅读和写作,那学生的成长又何尝不也是这样呢?他之前只顾着自己读书,而忽略了让学生读书,把自己的想法加于学生思想之上。于是听完魏书生老师报告的第二天,他在班级宣布与学生共同阅读、共同书写当天的所见、所思、所闻、所感,并做定期交流分享的决定。
  当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后,问题也随之而来—书从哪里来?什么时间读?李老师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有的学生回到家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要洗衣做饭,要等父母回来后才能写作业。后来,他经过思考,和学生一起创办了“壹书基金”,做法是:每个学生如果每个月捐一角钱,40个学生就是4元钱,这样班级就相当于众筹了一本《读者》的钱。于是,他购买了一个宠物猫形状的储蓄罐,学生自愿捐献,这样就把积攒下来的钱用来购买图书丰富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读书的时间就放在课间、午间,大家一起挤出时间阅读。之后,只要有时间,李老师就抱着一本书,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周围围着一些同学,听他读书。就这样曾经寂寂无闻的“放牛班”渐渐成了“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虽说情况有些好转,但阅读活动却依然不是一帆风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有一些学生“掉队”了,下课见不到他们捧着书挤在一起翻看的身影了。取而代之的是做题、训练、背书……还不止如此,有些同学对李老师的“壹书基金”也有想法,有一位同学回忆跟李老师一起阅读的感受时,这样写道:“刚开始李老师提出要我们买书,我是有点不情不愿。我觉得书可以借,为什么一下子要买那么多本。但是看到大家都买,我也只好一起买了。后来建群,发阅读记录,刚开始新鲜,我也发。不知道坚持了几个星期,慢慢地淡了,觉得是一种负担,书也不看了。后来一直没发,更是成了申请退群的第一人”。
  我曾问李老师,当有人不阅读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他笑笑对我说:“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这点小问题难不倒我,我也不用老师的威严去强迫他们读书,相反,我要感动他们。”他说的“感动”是找每一个“掉队”的同学聊天,耐心地劝导他们继续阅读。慢慢地那些掉队的同学又重新回到读书“打卡”的队伍当中,李老师笑了,同学们也笑了。
  三、帶着梦想再度出发
  李老师通过自己的执着和坚守,让他的“放牛班”的孩子找到了书,也爱上了阅读,但他还是不满足,也并没有止步。2012年8月,李老师调到了新学校工作,这标志着他开始了新的征程。与农村的学生相比,这所学校的学生不但有书读,而且大多数学生阅读主动性比较强。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李老师决定带着梦想再度出发。
  这一次,他在班级建立了“青阳书屋”,自己向书屋捐赠了第一批书,然后再通过学生共筹的方式来扩大图数量,借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书多了,读书的人多了,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呢?这时他读到了“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老师的一段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当他得知“新教育”的宗旨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时,他决定一定要亲身体验一下“新教育”的魅力。
  2015年8月,他自费参加了“新教育”举办的领读者培训。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他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同行的两种热情,虽然一个是公益活动,一个是自费的培训,但二者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幸福地做老师。他在培训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在苏州一中的校门口,在梧桐树下,与李一慢老师、欧博老师、蔡银娟老师、陈芷琪小朋友相遇了,于是我们又在梧桐树聊起了增田梨花老师的课堂,明明已经下课了,但大家还在激烈地讨论着各自的感悟。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提升表达能力与文化自信,他开始尝试引导学生写作。他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根据作文教学的专题进行体验式积累。积累的途径和内容:根据作文训练专题的安排,要求学生每周通过电视、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收集和作文训练专题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经典文章(尤其是名著)和小故事、名人名言、新闻等,抄写在素材积累本上,并且作适当的点评。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进行体验式演讲。积累的要求:学生摘抄的无论是词语、句子、段落(开头、结尾)整篇文章都可以,保证抄写工整,写出摘抄的日期及摘自哪本书的哪一页。积累的形式:把班级学生分为八个小队,每个小队五个人左右,一周轮一次。积累分为两种:一种是摘抄的积累;另一种是班级日记形式的积累。
  学生体验式积累和同伴之间资源分享是为写作做准备。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准备,需要老师有详细的积累计划和目的。一般在开学之初他会让学生明确这学期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和主题积累的内容,并且要定期一周或两周反馈体验积累的情况,组织分享交流点评活动提前一周或者两周布置作文题目,规定在一周或两周内完成。这样一来,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安排写作时间,这样的体验与分享式积累使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训练,学生把阅读和实践结合起来了,读的书终于有用武之地了。这让他们感到很开心,李老师就鼓励他们多写文章,再通过微信公众号推广出去,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那些平时不愿意写文字的同学,开始动起笔来,而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李老师也会把他们的文章向一些报刊投稿。
  李老师曾给我讲过一个小故事:在1950年元旦,德鲁克和他的父亲去探望他的老师约瑟夫·熊彼特。在这次见面中,熊彼特对德鲁克父子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李老师深知,自己做的事不能改变人们的生活,但他可以改变自己学生的阅读生活,这就是他孜孜以求的幸福。笔者想,这就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样子吧,一个老师和他的六十三个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成长,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在笔者成稿之际,忽闻李涛老师入选了第二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既钦佩又感动。希望他在新疆继续追梦,带着新疆的学生们一起读书。李老师曾说,回顾十来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他在困惑中探究,在实践中反思,享受着探索过程中的每一次成功和失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阅读教学的真谛上,李老师仍将继续跋涉。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4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