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河曲县下养仓观音庙清代壁画现状调查及保护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河曲县下养仓观音庙西外耳殿东壁的《婴戏图》在“山西古代壁画展览”中被评为“明清壁画珍品”。对此壁画进行现状调查的过程中,统计了壁画存在的病害面型,绘制了病害分布图,对病害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壁画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清代壁画;现状调查;病害成因;保护建议
  1 前言
  下养仓观音庙位于河曲县刘家塔镇下养仓村西,据庙内三圣弥陀碑载,始建于元至正(1341)年间,清顺治十二年(1655)重修。1984年被河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南北长23米,东西宽18.5米,占地面积425.5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正殿,两侧为东西禅房、西内耳殿、西外耳殿、东内耳殿、东外耳殿(图1)。
  2 壁画现状调查
  2018年,山西彩塑壁画研究保护中心和山西云冈彩绘泥塑文物保护修复有限公司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河曲县下养仓观音庙清代壁画进行了现状调查。本次调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古代壁画现状调查规范》的要求,对壁画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绘制病害图。
  2.1 壁画概况
  下养仓观音庙壁画,正殿佛经故事内容的壁画已经大面积缺失,残存面积约42.55平方米;东西内、外耳殿残存有约95.16平方米的壁画,内容分别为《圣母出行》《婴戏图》《关羽故事》和《屏风山水图》,保存完整,颜色艳丽,内容真实地反映了河曲地区人民的社会习俗、山水风情、宗教信仰,具有很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尤其是西外耳殿东壁的《婴戏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西古代壁画展览”中,被全国9位资深评委评为“明清壁画珍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珍藏,该壁画同时被列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必修课程。
  下养仓观音庙壁画主要分布在正殿和东西内、外耳殿的墙壁以及山花上,壁画面积见表1。
  2.2 壁画现状
  下养仓观音庙壁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已产生起甲、酥碱、地仗脱落、裂隙、涂写、历史加固、水渍、泥渍、空鼓等多种病害。壁画病害种类及面积测量统计结果见表2。
  壁画具体保存情况如下描述。
  2.2.1 正殿
  北壁(图2):壁画宽约8.9米,高约3米,面积约26.7平方米。壁画上部地仗脱落严重,不仅画面缺失,连地仗也未能幸存,地仗脱落面积约为15.57平方米,可见外露壁画4块,面积约5.41平方米;因为屋顶漏雨的缘故,壁画表面充满了泥渍和水渍,局部已经漫漶不清,且存在颜料层脱落和白灰层脱落的现象;墙体发育有数条长短不一的裂隙,总长度约0.79米;墙壁下端为青砖竖砌,宽约8.9米,高约0.98米,面积约8.72平方米;根据现场勘查可推断青砖为后砌,壁画被整体包裹在墙体内,从而幸存于世。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西壁(图3):壁画宽约5.2米,高约2.7米,面积约14.04平方米。壁画画面颜料层大面积缺失,缺失面积约6.49平方米;左上角和中下端地仗脱落,外露出由青砖和土坯垒砌的支撑体;颜料层被揭取后残存的地仗保存较为完整,清晰可见揭取壁画颜料层时的切割缝;墙体下端约1米的位置为青砖竖砌,将壁画包裹在墙体之內,总面积约3.64平方米;现在残存的壁画分布在两立柱前端和右下角位置,面积约3.91平方米;壁画表面发育有数条裂隙,长度约0.2米;壁画大面积空鼓,严重危害壁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西壁山花(图4):壁画宽约4.5米,高约1.1米,面积约4.95平方米。壁画整体空鼓、地仗脱落严重,空鼓面积约4.2平方米,地仗脱落面积约0.8平方米;壁画内部发育有长短不一的多条裂隙,总长度约0.7米;局部有泥渍、水渍冲刷痕迹,面积约0.3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东壁(图5):壁画宽约5.2米,高约2.7米,面积约14.04平方米。壁画画面白灰层和颜料层大面积缺失,缺失面积约6.3平方米;壁画左侧边缘中部地仗脱落,外露出由青砖和土坯垒砌的支撑体;颜料层被揭取后残存的地仗保存较为完整,清晰可见揭取壁画颜料层时的切割缝;墙体下端约1米的位置为青砖竖砌,面积约3.12平方米,将壁画包裹在墙体之内;现在可见残存的壁画仅分布在墙壁右上部和中部东、西两端,总计3块壁画,面积约3.25平方米;壁画内部发育有长短不一的数条裂隙,总长度约0.28米;局部有水渍、泥渍覆盖,面积约1.4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东壁山花:现残存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壁画地仗大面积脱落,面积约3.5平方米,外露出青砖和土坯砌筑的墙体;仅在山花最顶端和最下端的左右两侧残存有4块壁画,面积约1.5平方米;残存壁画存在地仗空鼓和剥离现象,空鼓面积约0.9平方米,随时有坍塌掉落的危险。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2.2.2 西外耳殿
  北壁(图6):壁画宽约2.2米,高约2.1米,面积约4.62平方米,隐藏在竖砌的青砖墙体之内,墙体表面看基本已无壁画痕迹。墙体上端有高约0.6米,宽约2米,面积约1.2平方米的地仗脱落,已外露出土坯砌筑墙体;墙体其余部分约3.42平方米的壁画前方用青砖竖砌,对墙体进行支护。经过现场的仔细勘察,发现在竖砌的青砖墙体背后保存有原墙体的壁画,竖砌的墙体将壁画包裹在墙体之内,一定程度上加强其稳定性,从而保护壁画,避免其受到进一步损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西壁:墙体和壁画因年久失修已坍塌,现存墙体为近年所新砌,无任何壁画残存痕迹。
  东壁(图7):壁画宽约3.6米,高约2.67米,面积约9.61平方米。画面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为《婴戏图》,为下养仓观音庙中最精美的一幅壁画。壁画整体地仗空鼓,空鼓面积约占50%以上,面积约4.9平方米;壁画下端宽约0.5米处酥碱严重,尤其是画面右下端为最,面积约1.8平方米;壁画左端和中端自上而下有雨水冲刷的痕迹,总面积约0.6平方米;左上角有一处约0.04平方米的地仗脱落,已外露出土坯砌筑墙体。整体保存状况较差。   西壁山花(图8):壁画宽约3.6米,面积约3.06平方米。颜料层整体存在,但大面积空鼓,空鼓面积约占50%以上,面积约0.8平方米;局部存在起甲现象,面积约0.5平方米;局部地仗脱落,面积约0.2平方米;中部发育有一条裂隙,总长度约0.2米;左侧和中部壁画水渍、泥渍覆盖严重,面积约0.5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2.2.3 西内耳殿
  北壁(图9):壁画宽约2.3米,高约1.9米,面积约4.37平方米。墙体上半部分由于雨水冲刷等种种原因已全部坍塌,表面看基本已无壁画痕迹。但经过现场仔细勘察,发现北墙下段、神台上部宽约0.8米的青砖竖砌的墙体后面还完整保存有壁画,面积约1.84平方米,竖砌的墙体将壁画包裹在墙体之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墙体稳定性,从而避免壁画进一步受到损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西壁(图10):壁画宽约3.6米,高约2.6平方米,面积约9.36平方米。画面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为《圣母出行图》。壁画整体空鼓,空鼓面积约占50%以上,面积约4.8平方米;右下角为青砖竖砌墙体进行支护,面积约1.18平方米;壁画左下端和中部下端接近青砖砌筑地方颜料层脱落严重,已无法辨识画面;上端开始自上而下有几条明显的泥渍和水渍,面积约1.2平方米;左上角有人为涂写痕迹,面积约0.09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一般。
  东壁(图11):壁画宽约3.6米,高约2.6米,面积约9.36平方米。画面保存基本完整,内容为“圣母出行图”。壁画整体空鼓,空鼓面积约占50%以上,面积约4.8平方米;左下角有一处面积约0.52平方米的地仗脱落,外露出土坯砌筑墙体;壁画中部偏右位置发育有一条自上而下的纵向裂隙,长度约2.5米;壁画下端为青砖竖砌墙体所支护,有小部分壁画包裹于其内,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壁画进一步受到损害;局部有人为涂写痕迹,面积约0.2平方米;壁画左半部分上端有三条明显的雨水冲刷痕迹,总面积约0.28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一般。
  东壁山花:壁画宽约3.6米,面积约3.06平方米。壁画颜料层整体存在,但大面积空鼓,空鼓面积约占70%以上,面积约2.2平方米;局部地仗脱落,面积约0.3平方米;壁画内部发育有多条裂隙,总长度约0.25米;左侧和右侧画水渍、泥渍覆盖严重,总面积约0.4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2.2.4 东外耳殿
  北壁:壁画宽约2.12米,高约1.4米,面积约2.97平方米。墙体上半部分由于雨水冲刷等种种原因已全部坍塌,坍塌面积约1.12平方米;表面看基本已无壁画痕迹,但经过现场仔细勘察,发现北墙下段青砖竖砌的墙体后面还完整的保存有壁画,面积约0.66平方米,竖砌的青砖墙体将壁画包裹在墙体之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壁画的稳定性,避免了壁画进一步受到损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西壁:壁画宽约3.6米,高约2.65米,面积约9.54平方米。画面保存基本完整,左侧为6副屏风式山水壁画,右侧为一文人形象。屏风式山水壁画大面空鼓,壁画中央位置由村民用木楔子插入墙体中加固壁画,但效果较差,岌岌可危,保存堪忧;壁画中间自上而下发育有一条纵向裂隙,长度约1.2米;裂隙附近的壁画画面因房屋漏雨,分布有一块面积约2.2平方米的泥渍。文人形象壁画下端用青砖竖砌有一高约0.5米的墙体,将壁画隐藏在墙体之内;文人脸部及手持物品已被人为破坏,表面泥渍、水渍较为严重,总面积约2.2平方米。保存状况较差。
  东壁:壁画宽约3.6米,高约1.7米,面积约6.12平方米。墙体上部已坍塌,宽度约0.8米,面积约2.88平方米,外露出土坯所砌墙体,仅左下端残存有宽约1米,高约0.6米的壁画;墙体下端宽约1.2米的位置为青砖竖砌墙体加固,总面积约4.32平方米,对墙体有了一定的支护,将壁画包裹在内,一定程度上保护壁画的完整性;现墙体整体歪闪严重,内部靠两根木头与西壁相撑,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性,整体保存状况极差,亟待进行抢险加固。
  2.2.5 东内耳殿
  北壁:仅残存青砖竖砌墙体后的面积约1.77平方米的壁画。
  西壁:壁画宽约3.6米,高约2.5米,面积约9平方米。畫面保存基本完整,左侧为关羽故事连环画式壁画,共16幅,右侧为一文人形象。关羽故事连环画式壁画大面积空鼓,空鼓面积约占50%以上;左上角发育有一条长约1米的裂隙;下半部分壁画人物脸部大量被人为破坏,且伴随有局部的泥渍和水渍。文人形象壁画表面泥渍覆盖严重,壁画下端用青砖竖砌有一高约0.5米的墙体,将壁画包裹于内;人物下衫位置起甲严重,总面积约1.1平方米;画面人为涂写较为严重,总面积约2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较差。
  东壁:壁画宽约3.6米,高约2.5米,面积约9平方米。左侧为关羽故事连环画式壁画,共16幅,右侧为一文人形象。关羽故事连环画式壁画右上角已有3幅连环画缺失,外露出土坯砌筑的墙体,总面积约1.6平方米;壁画大面积空鼓,空鼓面积约占50%以上;下半部分壁画人物脸部大量被人为破坏,且伴随有大量的泥渍和水渍,面积约0.5平方米。文人形象壁画表面局部覆盖有泥渍;下端用青砖竖砌有一高约0.2米的墙体,将壁画包裹于内。整体保存状况较差。
  东内耳殿西壁山花:现存壁画面积宽约2.8米,总面积约2.24平方米。壁画颜料层整体存在,但大面积空鼓,空鼓面积约占70%以上,总面积约1.57平方米;右上角大面积地仗脱落,面积约0.8平方米;壁画内部发育有多条长短不一的裂隙,总长度约0.4米;左侧和中部壁画水渍、泥渍覆盖严重,总面积约0.4平方米;整体保存状况极差。
  3 壁画病害成因分析
  ①起甲。由于壁画颜料全部使用矿物颜料,作画时需要调入胶结材料以使颜料颗粒粘接在一起并黏附于地仗层上,受环境因素影响颜料中的胶结材料老化,颜料层与地仗层分离起翘。②酥碱。壁画地仗中的可溶盐随环境湿度变化而溶解、结晶,所产生的膨胀、收缩反复作用使壁画地仗结构破坏而产生一种疏松的状态。③地仗脱落。由于地仗空鼓、盐分堆积或者建筑物的沉降等原因,导致地仗层脱离支撑体后自然脱落。④裂隙。由于柱子的不均匀沉降,支撑体发生变形,导致地仗层出现裂隙、错位、相互叠压的现象,以北壁和东壁交界处纵向贯通性裂隙最为严重,裂隙常伴有空鼓。⑤人为涂写。画面上人为书写或涂抹。⑥历史加固。近现代对壁画进行的各种维修加固,由于工艺、理念、材料不同导致加固后的壁画不协调、不自然的现象。⑦水渍泥渍。由于建筑早期存在漏雨现象,壁画遭雨水冲刷,表面形成一层水渍和泥渍。⑧空鼓。河曲县下养仓观音庙清代壁画的空鼓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粗泥层与支撑体的剥离产生的空鼓,一种为颜料层与细泥层的剥离产生的空鼓。一方面是由于地仗层与支撑体结合不好,加之壁画自重以及墙体开裂的影响,造成空鼓;另一方面为壁画地仗层后的支撑体塌陷导致,其表面虽然平整,但里面已经变空。此外,观音殿建筑的山墙均存在贯通性裂隙,雨水通过裂隙入渗墙体(或因毛细作用,墙体吸收地表水)后,水分向壁画表面移动并蒸发,从而将壁画结构体中的可溶性盐留在壁画地仗层内并结晶。当新的水分再次入渗墙体后,不但在壁画地仗层中带来新的可溶性盐,同时将原有盐溶解,水分蒸发后再次结晶。壁画地仗层中的可溶性盐越积越多,而且始终处于结晶-溶解的变化,每次溶解后重新结晶的地点不同,壁画地仗层在可溶盐这样的长期作用下,地仗层结构出现酥松、解体、脱落等现象。
  4 保护建议
  河曲县下养仓观音庙由于年久失修,建筑已经残破不堪,壁画赋存在建筑之上,随时存在损毁的危险。因此,建议当地文物部门尽快对寺庙进行修缮。寺庙修缮之前,先将壁画揭取保存在室内进行修复。待建筑修缮完毕,墙体阴干之后,再将揭取后室内处理完毕的壁画原位回贴在墙壁之上,这样对壁画来说才可以达到最好的保护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538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