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景宁县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长潘 潘润森

  摘要介绍了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加快发展农业产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对策,以供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对策;浙江景宁
  
  景宁县地处浙江西南山区。近年来,通过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得到较大幅度的调整,但该县在产业化发展中也遇到不少的困难。经笔者调查,现就在新形势下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应把握的对策谈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1景宁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
  
  (1)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山多地少,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山地面积相对较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挥当地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不断优化结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 229hm2,年产茶816.93t,产值7 036万元;食用菌生产规模已达5 000万袋,鲜品产量超过4万吨,产值1亿多元;种植蔬菜面积达到5 933hm2,产值1亿元左右。同时,发展高山花卉产业初步形成。在海拔800m以上的景南、大际等乡发展高山花卉基地面积31hm2,产值600万元。全县已形成了以厚朴、杜仲、浙贝等药材生产基地。水(干)果种植面积达3 333hm2,果品总产量7 000t,总产值1 800万元。稳定生猪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山羊等食草牲畜。山羊饲养量全县已达到3.08万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通过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创农产品品牌为突破口,合力打造品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县共注册农产品商标13个,其中省级著名商标3个,市级著名商标4个。一批农产品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浙江农业博览会上获得优质农产品称号,共获得国家级金奖2个,累计获得浙江省金奖产品16个;获得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8个,面积逾107hm2。
  (3)积极转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引入工业管理和现代管理的理念,推进经营方式的转变,在农产品经营中架构起新的渠道。通过“扶优扶强”,建立了“景宁县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连接市场与农户(基地)、具有一定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通过“山珍大市场”、“绿色食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到2006年,全县1 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9家,其中列入省级骨农业龙头企业2家;全县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家,共有社员2 500人,其中部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1家。
  (4)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以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优势互补的种子种苗工程,一大批优良品种得到引进、繁育和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旱地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高山蔬菜和高山花卉及反季节生产、茶叶生产和加工工艺等技术应用、食用菌设施栽培、畜禽规模化养殖等丰收计划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县级为中心、乡(镇)为网络窗口的农技110信息服务网络和“农民信箱”,一个以农技110为载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手段逐步朝着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方向发展。
  (5)建立县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整合部门的职能,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有效地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业生产安全。通过积极开展系列农业专项执法活动,加大对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的检查力度,促进了农资市场的秩序规范;全面落实动植物防疫机制和措施,建立了动、植物重大疫病应急预案;开展拖拉机道路安全专项整治和常规监管力度,农机安全形势得以好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了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保障和巩固农民合法经营权;推进村级集体经济民主管理,全面推广“村财乡管”代理制度;加强农民负担监督,依法保护和支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等。
  
  2景宁县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困难
  
  (1)农业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景宁县,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立体条件先天不足,山地农业的比重十分大,投资成本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滞后,而且共享率较低,抵御自然灾害、动植物疫病、外来有害生物侵害能力不强;受立体条件的制约,虽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水利设施等没有有效得到加强和完善,“靠天农业”困境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耕地资源坡度大、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单位产出率低;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较低,农业技术推广落后;农业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基层农技队伍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不足,推广机制创新能力弱等等。诸多基础因素制约着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2)农业经济规模小,经营管理粗放。虽然通过努力在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经营上有较大突破,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业链,但其规模仍然较小,机制还不健全。除此之外,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从整体上看,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创新型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规模偏小,整体竞争不强,产业化、组织化的程度低,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3)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化经营必须有强劲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与推动。然而目前我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仍然还很脆弱。通过合力扶持与打造,虽然创建了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中信实业有限公司”、“惠明茶业有限公司”、“奇尔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但其规模小。从整体上看,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产销信息没有形成有效对接,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
  (4)生产要素成本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由于立体条件的制约,农业机械化操作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导致投入的农业成本较高。农业的公益性投资,如道路、水利、电力、农业机械化设施等工程的投入由于地势坡度大,且较为分散,投入的成本很大,而其共享率较低。此外,由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力、农业物资等)成本的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从事农业产业经营的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科技应用推广的能力普遍较差。农业经营观念还较为陈旧,在很大程度上还未从小农经济的理念上摆脱出来,组织化生产能力弱,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应用农民信箱水平不一,农产品网上交易少。
  
  3加快发展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1)加强领导,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进行研究,科学地加强宏观指导,并落实具体措施,在现有形成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按照《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和合理布局,形成有显著特点的茶、菌、菜、药、果和畜牧业等产业带、产业区域;进一步加快区域规模经济的扩张。在结构调整中,努力减少效益不明显、零星分散的农业经营项目,突出经济效益高、总体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项目,加快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如高山冷水茭白在大际乡试种成功后,大际乡政府积极发动农民种植,近年就发展近67m2;又如沙湾镇2006年订单小尖椒有销路后,2007年就组织联村发展,已达67hm2。

  (2)强化企业,促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巩固壮大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规模较大、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推进“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构架起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产业经营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拉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策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逐步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纵向相近、横向相联、产加销衔接、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3)狠抓基础,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景宁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总体较为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靠天农业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甚至还非常突出。全县绝大多数的耕地分布在海拔250m以上低山、中山和高山,大多数无灌溉设备,易受干旱和水涝等灾害影响。在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基地要全面加强和完善建设蓄水、引水、提水等水利工程,以及搞好排涝工程设施,提高防汛抗旱能力。积极推广大棚栽培、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在条件许可的地域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操作技术,提高田间耕整、灌溉、植保、收获、保鲜、储运、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农村的范围。合理应用政府有限的投入,把有限的财政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研、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事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工商企业和民间资本、外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创立“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间互相、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稳健发展。
  (4)讲究规模,狠抓农产品质量与效益。看准了项目,在抓好质量的前提下,着重要抓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特别是景宁县是一个山区的小县,对发展产品要讲究规模,向市场发展,才能引进客源,客人需货物就要有求必应,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效益。
  (5)发挥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山区空气清爽、无化学污染、有利于无公害生产的优势,经过几年的努力,景宁已打响奇尔惠明茶、香菇、木耳、泡笋等农产品。对出名的农产品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增量潜力,使产品不断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6)加强培训,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培训控制农业生产源头和产地污染,着重防止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治理农业环境污染,建立无废物、无污染的生产体系。加强农业投入物资的监管,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科学合理用药,减轻生产过程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危害。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强利用有机肥源,培肥土质,把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民素质和技能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以提高生产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的劳动力素质培训,面向农村青年和科技示范户,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制度和农村骨干农民培训,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5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