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崔晓玲

  音乐欣赏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相应的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卢梭曾经说过,音乐艺术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摹仿,而在于我们心中唤起当看到这一事物时所体验的情感。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兴趣和感受,体验、欣赏音乐美的能力,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在学好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从多方位、多视角去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
  
  1加强运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效应
  
  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聆听。而聆听就是要凝神静气,聚精会神的听,就是要让音乐引起学生的共鸣与专注。要让音乐引起学生的共鸣,就要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热情。而情感效应的主导方面应在教师,学生的情感是靠教师来激发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很有情感、富于激情的人,这是实现情感效应的前提,因此,加强音乐语言的运用就是其关键的一点,那么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呢?
  首先,根据乐曲的内容把握好语言的语调。音乐教师应对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作品艺术情感的传播者。比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把对黄河的气势磅礴,对抗日勇士的伟大与坚强、坚韧与顽强等情感通过激昂、铿镪有力的语调表现出来;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用朗诵的语调,平静、委婉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美妙意境的结合;欣赏《江河水》时,用低沉的带有间歇性的语调把一个悲切、痛楚的往日故事重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则真正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地领会作品带来的感受。
  其次,根据音乐的内容背景运用好情节性的导入语言。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容易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而有不少的音乐作品与历史事件、人物,传说等背景紧密相关,教师可以借助与音乐作品相关的背景内容,以事件、人物和传说的情节为导入语,将学生引入音乐之中,但使用这种方法切记不可喧宾夺主,把欣赏课变成为故事课,重要的是引起学生对音乐的注意。比如欣赏古琴曲《流水》,可以从伯牙弹琴遇知音的故事引入;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要从中国那个古老而凄美的传说引入;欣赏《1812序曲》,就要简述那次俄、法战争的过程;欣赏《今夜无人入睡》,需简要介绍歌剧《图兰朵》的主要情节等等。在教师简洁而又生动的故事语言中,激起学生对音乐家作品的共鸣和兴趣。
  再次,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是学生较为欣赏的方式。音乐课不同于语数外、史地生,也不同于美术,它不需要过多的分析,强调在轻松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在这一点上,运用主持人式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欣赏之前,老师轻松地微笑着来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各位同学,大家好!这堂课我们来欣赏优美的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愿我们能在一起轻松、愉快地度过这90分钟……”这样整个课堂气氛就会显得轻松活跃,也容易把学生引入欣赏课程。而且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中,用音乐艺术的魅力来感染自己,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2美化音乐环境,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和可变思维的习惯
  
  音乐教育是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的。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那么,一个良好的欣赏环境则是学生欣赏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教室的布置。音乐欣赏课应该有一间专门的教室,要有配套的设备(电源插座、窗帘、皱纹纸、日光灯),各班每周只上一次音乐课,若它放在各班教室上,学生对早已熟悉并且厌倦的环境产生不了新意。在专门的音乐教室上课效果截然不同,学生都喜欢音乐教室轻松的环境。比如这样来布置音乐教室:黑板上方贴上主题词――音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乐海拾贝等,装饰一些由皱纹纸剪成的飘带,在教室周围可挂一些用彩色纸带交织成的网,它具有很强的动感。墙壁上可贴一些彩色纸做的五线谱旋律图案等。另外,一些音乐家的头像,音乐挂图及名言妙句的字画也可挂在墙上使整个音乐教室真正成为音乐艺术的天堂。学生置身于这样的音乐环境中去感受音乐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体会到了音乐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多向思维和可变思维的习惯。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讨论活动是在师生之间双向信息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音乐知识的一种活动模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是有积极意义的,“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样,每个学生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也不尽相同。在他们聆听音乐之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也是一次重要的提高机会。我们知道《拉德茨基进行曲》刻画的是一个雄纠纠的军官形象,而有些学生则发表了不同意见,有的感觉是体育比赛的火爆场面,有的则说是在庆祝盛大的节日等不一而足。我们要积极地肯定这些同学的不同见解,不能粗暴的否定,否则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
  当然,诸如此类带标题作品,我们进行引导也是必要的,比如舞剧音乐中的《女战士和炊事班长的舞蹈》这段音乐刻画了两个音乐形象:活泼,俏皮的女战士和憨厚质朴的老班长,在这点上不应让学生产生什么歧义。而且在欣赏之前也可以设计一些与音乐作品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音乐音响中的某些信息探究与关注。如欣赏大提琴独奏《天鹅》,第一遍欣赏之前提出问题: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旋律有什么特点?音乐给了你什么感受?第二遍可以让学生注意在主题旋律之下的背景音乐有什么特点?在乐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等。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思考,专注于音乐的音响,也为听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作了准备。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同学们的审美情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进行交流讨论,思维会发生碰撞与交融,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获得一种互补性的提高,并且对作品的理解进行创新与演绎,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4引导学生视唱主题,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欣赏教学中,视唱主题是一个重要的课堂实践活动。主题是一部音乐作品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主题的掌握在帮助学生感觉音乐,理解音乐的过程中居基础性地位。是进行欣赏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引导学生去熟悉和掌握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尽管这个环节在各种评优课中得到了贯彻和体现,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是水过地皮湿,走了过场,这样没把主题分离出来,进行重点的教唱,给学生的印象仅仅是一个笼统的整体,而分不清作品是怎样由主题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必须掌握主题,才能完整系统地欣赏音乐。例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首先要掌握这个富有江南风格的优美主题。继而让同学们了解它采用了“换头和尾”的创作方法。那么在欣赏中尽管该作品先后出现了八次变奏,但同学们仍能从每次的变奏中聆听出最后“和尾”中的主题。
  对于主题,只有唱一唱,才能真正体会出其韵味所在,在欣赏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让学生唱一唱骄横,残暴的《马赛曲》主题,去揣摩侵略者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形象。而俄罗斯民歌主题则轻松但不孱弱,优美却不浮华,通过这样一唱,才能真正体会出俄国人民虽身处异境却依然坚定乐观的形象。当然,视唱主题的目的不仅仅是记住作品,而是在作品的学习中优化自我主体,完善自我,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例如,学生学习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不仅深深震撼作品的音响内涵,而是自我反思“命运掌在自己上手中”,任何艰辛是能够克服的。通过主题的视唱与掌握,使学生的精神品质获得一种提高与升华。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美育作为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全民素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艺术欣赏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学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形式和主要途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87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