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装备保障发展趋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装备使用环境不断复杂,系统组成日益庞大,高时空、高精度、高速度、高强度和高消耗的任务对装备综合保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该文通过研究外军装备保障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未来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需求,从优化资源、军民融合、信息应用、协同训练等几个方面提出装备综合保障建设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综合保障 军民融合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E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a)-0244-03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the battlefield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system composition is becoming larger and larger,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equipment integrated support capability for tasks with high space-time, high precision, high speed, high intensity and high consumption are becoming higher and higher.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oreign military integrated support, combining with the demand of integrated suppor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iz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integrated support from the aspects of optimizing resources,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nd collaborative training.
Key Words: Integrated Support;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formatization
裝备的综合保障活动是辅助装备能力生成、保持、提升及再生的重要手段,保障活动的准确性和覆盖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任务的进程与结局。近年来,随着装备技术组成的不断复杂,系统架构的日益集成,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用户方不断提升的自主保障需求,对装备的保障性设计及保障资源配套情况关注度愈发突出。如何顺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装备保障要求,开展保障能力建设及保障产品研发,发挥装备效能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 外军综合保障现状分析
1.1 保障特点
1.1.1 贯穿始终,注重保障能力建设
美军重视全寿命周期的保障能力建设,设计过程中,其装备在保障自身作战能力及高可靠性的同时,秉承产品化、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为装备交付后的维护保养、维修等工作奠定了较好的设计基础。同时,注重保障力量训练,通过多种虚实结合的训练方式,提高人员的操作水平。美军已经研制的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可以根据需求构建不停地形、地貌、气候下的使用场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方面的反馈逼真展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使参训人员身临其境地体验,这种训练方式在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验证。伊拉克战争后,俄军也全面改革了其保障思想,逐步形成“联勤保障”“快速应急保障”“优先保障重点设施”“固定与伴随保障相结合”等适应现代应用的保障思想[1]。
1.1.2 军地协同,综合运用保障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民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完成军方保障工作得到各国愈来愈多的重视。在美军看来,某些领域商业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过军方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因此,美军大力鼓励利用合同商完成保障工作。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合同商保障已经成为美军保障模式的重要特点。另外,英国主要以可用性合同的方式实施综合保障,并在“旋风”等项目中取得明显成效,其以雷达为代表的重要产品的人工维护时间缩短至原来的一半。
1.1.3 层级简化,优化维修效率成本
近年来装备的维修体制进一步简化,以求更高的保障效率,更低的成本消耗。实施两级维修体制对装备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现场可更换单元在设计时适当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达性要好;二是要求现场可更换单元可靠性高,价格低廉,容易配备;三是故障诊断能力要强,能够有效确定故障模式,配套的故障检测设备必须性能全面、诊断有效且能够避免虚警。
1.1.4 信息支撑,实施装备精确保障
以美军为代表的外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综合保障信息系统,目前已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所研制的系统注重联合作战的应用,注重对战场信息的掌握和处理能力,已实现智能化、实时化保障需求,产品具有综合化、可视化的特点。多年来,外军坚持以信息需求为牵引,开发出多种性能先进的装备保障信息系统,保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在保证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发展趋势
1.2.1 保障任务执行上,从“本土支援型保障”转变为“全球一体化保障”
由于美军的作战政策,其常年远离本土作战,战区往往存在资源匮乏的问题。为解决装备物资紧缺,供应效率低的状况,美军除了依托其海外的军事基地实施就近保障外,还充分协调其强大的海空运输力量,加快装备物资和保障力量的输送,确保了保障的时效性,构建了涵盖多方保障物资及专业保障队伍的一体化的保障网络。
1.2.2 保障资源配备上,从“物力型装备保障”转变为“信息型装备保障”
以往的装备保障往往是以既定的军事计划或任务而进行的装备预先维护、维修,备件的申购也都是根据历史经验配备,缺乏数据的管理分析,保障工作存在盲目性,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且成效不高。随着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为代表的系统一体化设计技术的发展,在国外新一代装备上配套了大量能够显著挺高装备完好性和综合保障效能的信息化资源或产品,例如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装备一体化训练系统、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基于状态的维修系统、全资产可视化系统等。这些保障资源或产品虽然功能不同各有侧重,但在战斗中可互联互通、联合应用,形成了一个统一互补的综合保障信息网,实现精确化、实时化保障需求。
1.2.3 保障责任分工上,从“军队自给式保障”转变为“军民协同式保障”
美军装备的保障涉及军方用户、政府机构、军工部门和地方企业,通过专门机制来维持其复杂保障体系的运行。为了更好地发挥产品制造商的保障能力,美军从国防部至各军种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和完善合同商保障制度,通过制度进一步规范承制方和军方的行为,明确各自责任和利益,以便更好地满足新装备保障的要求。对于某些技术水平复杂、保障设施要求高、军方维修能力有限、配套数量少的装备,一般由产品制造商来提供全寿命保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技术能力和物资储备,降低资源的浪费[2]。这种“谁研制、谁生产、谁终身维护及至退役处理”的理念与方法不仅能够充分保障装备的状态,而且促进了军地双方的优势互补。
2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需求分析
2.1 使用环境复杂,一体保障任务加剧
未来的装备保障,其保障对象涉及各军兵种力量、各工业部门装备,在保障空间上分布在陆海空天和电磁领域,在保障的任务上分为日常使用维护、维修、抢修、报废等,保障的对象多、范围广、任务重。这在客观上要求要统筹规划和组织保障行动,将各种保障力量有机融合成为一个保障整体,实现全时域、全要素、全覆盖的一体化综合保障。
2.2 任务范围扩大,精确保障要求凸显
装备作用与影响距离的增大,带来了打击纵身能力的提高,由最初的几百米发展到上千公里。传统的以计划保障、按建制逐级保障、人力密集型和数量规模型的保障模式显然不适应这一变化[3],必须创新保障模式,做到物资、装备的高度匹配,最大限度优化保障流程,简化保障环节,实现精确化、智能化保障。
2.3 环境高度透明,信息保障要求提升
随着侦察预警能力的提高,广泛分布于陆、海、空、天、电磁空间的侦察预警装置,已经具备了实时侦察、传输、处理任务环境情况的能力,信息已经变得高度透明。随着信息化装备种类和数量的逐渐增加,实施技术保障的任务逐渐加重,对装备保障的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对未来装备综合保障建设的启示
3.1 优化资源配置,建设一体化保障体系
未来装备力量高度合成而又高度分散部署,实施装备保障,必须突出灵活机动、专业综合、合理配置的特点,根据任务样式、任务特点及任务环境的变化,在“裝备—技术—环境”的构架下,统筹规划各类保障资源,按照“通用设备社会化保障、专用设备军民一体化保障、特殊装备专用化保障”构建保障体系。
根据不同工作地区、不同的任务需求,对未来可能的装备保障做出预先谋划,从装备物资筹措、备件贮存、产品运输等角度制定满足任务需要的多种保障预案,规范保障制度,明确保障分工,加强装备保障程序、方法演练,提高准确定位、快速响应、灵活机动、迅速抢修、精确供应能力。
3.2 强化军民融合,建立军地协同保障体系
未来装备的联合调度应用任务,不仅物资消耗巨大,而且装备损耗高,单靠军方自身的保障力量难以完成繁重的保障任务。在“军方主导、军民融合”的思想指导下,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打破军地双方体制、机制上的壁垒,构建军地协同的保障体系,不仅能减低军队的保障负担,促进维修保障能力生成和保持,还能促进地方部门自身能力的提升[4]。
优化装备保障力量结构布局,合理安排研制人员、使用人员、保障人员的比例配置,组建一批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保障队伍,实现职业化保障。充分发挥军方的牵引作用,发挥工业部门的技术优势与工程经验,在备件资源优化供应模式、保障信息化技术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使民间的保障能力与我军的装备保障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建制保障力量的有益补充。
3.3 加强信息应用,提高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以装备保障需求牵引技术创新,强化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设计,不断突破以智能化故障检测、保障资源可视化、远程技术支援、故障综合诊断为代表的制约保障能力形成的关键技术,结合装备保障需求同步研制新型信息化保障装备[5],努力使保障装备从单一化向通用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从手工操作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提升装备保障能力来确保装备效能的充分发挥。
3.4 紧密贴合实际,提升人员协同训练水平
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对装备精确保障的需求,提高装备保障的快速性和准确性,推动装备保障训练由较为单一的训练模式向多维立体化协同训练转型,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技术水平人员的训练需求。一是注重人员技术保障训练,要紧贴装备信息化程度大幅度提高、技术组成逐渐精密、专业分工更加精细的实际,采用理论培训、基本功操作、流程原理展示、半实物仿真、虚拟维修等多样化的技术保障训练模式,提高基层人员的使用、维修保障能力[6]。二是加强战术战法训练,突出指挥人员分析保障态势、筹划保障行动、组织协同保障等内容的训练,提高指挥及协同操作能力。三是注重实际任务演练,针对不同形态下的不同任务要求,想定多种训练方案,强化运用海陆空天等多种手段实施保障装备快速、高效调动及部署的能力。
4 结语
研究探索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问题已成为当前加紧军事任务准备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准确把握装备精确保障能力需求,制定并施行具有针对性的推进措施,大幅提升装备保障能力,是确保装备性能发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冯健,吴志飞,邢焕革.美军和俄军装备维修保障工作对我军的启示[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3):69-71.
[2] 肖兵,赵千里,王建军.美军联合作战体制改革发展经验及启示[J].飞航导弹,2017(12):58-61.
[3] 曾巍,马长捷,袁野.一体化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模式构想[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2):17-20.
[4] 周宣敏,余远来.联合作战军民融合问题研究[J].国防科技,2014(5):97-100.
[5] 徐东.装备综合保障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06.
[6] 丁友宝,徐进军.对联合作战训练的思考[J].科技信息, 2010(13):1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282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