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计算机专业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中属于比较基础也非常重要的课程内容,且对于职业院校来讲,其课程教学的开展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先进性。从就业的角度来说,职业院校的这一教育教学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而本文探讨的“互联网+”的时代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这意味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越来越紧密的与互联网络结合起来了。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互联网时代依托的主要工具和背景,如何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实现创新和改革,是现阶段职业院校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18-0140-02
从职业院校的角度出发,其现阶段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开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题和不足。这些现实问题,会阻碍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尤其是当网络化程度越来越深入的现今社会发展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需求。
1 “互联网+”时代背景的特点
1.1 融合性特点
这一点主要是指,从形式上来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络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各个行业领域的融合,加号后面内容的发散性,就体现出了互联网络的融合性很强的特征,且从这些融合的性质上来讲,都属于跨界融合的范畴,即在初始的状态下,互联网与此行业或领域并没有直接的相关性,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两个行业领域实现了结合[1]。“互联网+”模式的这一特点,也是其与教育领域实现融合的一个重要条件。
1.2 创新性特点
这里所指的创新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从互联网络本身来讲,其就属于一类具有创新性特征的技术类型。并且,其在不断的应用和发展中,也在实现着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第二,创新性特点,主要是指互联网与其他行业领域的结合,这种模式与趋势是一种创新性的行为。网络技术以其在信息互通中的开放性和便捷性特点,而在其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时,发挥出了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双重作用。这种作用是驱动互联网技术与其他行业领域实现融合应用的主要动力。
1.3 重塑性特点
这个特点主要是指,通过互联网于具体的行业领域的融合,实现了对其本身领域的运行模式和实践效果进行重塑性改变的效果。是一种以全新的方法和模式驱动领域内发生变化和前进的技术。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与行业领域的结合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并发挥了相应的促进作用[2]。
1.4 人性化特点
这一特点的体现,主要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依托的。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人们的工作生活因为智能化因素在效率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提高,这就代表着,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其应用更加贴切地满足了人们的实际应用需求,除了在应用效果上的保障外,也体现出了人性化的特点。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研究
2.1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文化背景和层次水平不统一的现象。这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时的基础学历都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这与高职院校本身的院校类型和层次有一定的关系。这就给其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造成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从本文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在这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新鲜感强烈,但持续性与创新性不足的问题[3]。
其次,高职院校学生的拓展学习意识不强。这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学习专业的单一性特点较强,使得其在学习的思想意识方面缺乏创新性和探索性,容易出现局限在教材或教师的知识教育范围内开展学习和实践的问题,这对于计算机课程这种随时处在动态变化状态下的课程而言,适应性并不高。这也是“互联网+”模式应用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所可能遇到的阻力。
2.2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2.2.1 教学方法过于模式化
从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结构的角度上来说,其课程中包括了理论知识的项目,也包括了实践课程的项目[4]。从两者的关系上来讲,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开展的基础,而实践课程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从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状态来看,存在着过于重视理论课程教学,教学方法固定单一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学校和教师方面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有直接的关系。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在计算机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因此,在实施具体的教学时,将理论知识作为了课程教学的主体。且在教学方法上也普遍采用教师为主导的直接传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实践教学的部分而言,也多采用在计算机机房进行简单的操作训练的方法。无论从理论课程教学还是实践课程教学的角度来看,目前都存在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
2.2.2 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作为计算机课程而言,其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教学内容需要与现阶段的应用需求相匹配,这就要求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以课本上的内容结构为依托。而应当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先进的网络知识和热点,来充实和结合到单一的教材内容教学中,但现阶段大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实施教学时过于陈旧,或者说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不强的问题。这种现状容易影响到计算机课程教学后的有效应用,失去课程学习的意义。
2.2.3 教学过程实践性不强
即使现阶段互联网模式在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已经逐步开始融合应用,但从实际应用的实施角度来说,其对互联网技术和工具的应用仍然存在显著的局限性问题。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局限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规范和要点训练,而对于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领域和资源,并没有真正充分地进行利用,这体现出了实践教学中的范围和深度不够的问题。另外,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配合。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是教师的教育过程,都相对比较独立,两者之间主动的交流频率并不高。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平台的应用,并没有切实发挥出其自身作用。 3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更新
3.1 更新教师和学生的理念和认知
这一点主要是基于思想认识对于教学开展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而提出的。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其双方都存在思想意识的先进性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5]。因此,为了及时更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念,并适应“互联网+”教育背景的融入。教师首先应当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升,使自身对于“互联网+”的背景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应当从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角度上,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的人才培养需求,认识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将这种理念传达给学生,同步转变学生的认知和思想观念。
3.2 基于“互联网+”实现翻转课堂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对于教育领域来讲,“互联网+”模式的出现,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带来了转变。在众多的新型的、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中,包括了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类型,下文首先针对翻转课堂的应用进行分析。
翻转课堂,实际上是响应新课标培养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教学形式特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依据教师所提供的课堂学习资源,学生在完成了自主学习后,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或者教师进行交流,并最终解决个人在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权,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自行的实践操作学习中发现切身的实际问题,并得到有针对性的解决。从这种教学模式与计算机基础课程融合的角度来看,其一方面为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显,也容易激发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探索于,改变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3.3 基于“互联网+”实现微课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微课,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教学模式的应用中,需要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就将课程教学的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进行共享,让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要点和框架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对于计算机课程来讲,其课程内容中包含了许多新技术和相应的理论知识点,由于微课教学的视频资源和素材资源本身就是来自互联网的,因此,其先进性和全面性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且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短视频教学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通过视频资源的播放防丰富课程教学的模式,激发学生更加浓厚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微课视频的短小精悍的特点,也不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保证了教学质量。另外,微課教学的资源是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由的共享和下载的,有利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层次和需求,反复进行观看和学习,扎实巩固个人的学习基础。教师只需要在教学开展时,注意对所应用的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应用即可。
3.4 基于“互联网+”实现慕课与课程教学的融合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过程整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更高了。慕课教学,实际上就是利用慕课系统,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通过录制的形式向更大范围内的专业学科学生进行统一的传播和呈现[6]。且这种教学形式,同样能够满足自由性和共享性的要求,但在教育教学模式和内容上更加完整,专业性也更强。对于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来讲,慕课教学的方法,能够满足其课程教学的大范围和统一性的要求,并且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慕课系统的在线学习和实践模块,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部分都融合到了一个系统中进行应用,不仅体现出了教育教学工具的先进性,同时也实现了互联网与课程教学的全面融合的目标。
4 结束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我国未来长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只有将“互联网+”模式下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采取适当的方法融合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进行应用,才能实现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升,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宿晖.互联网+背景下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寻[J].中国新通信,2017,19(19).
[2]姜峰,石晓玲.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探析与实践[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4):26-28.
[3] 贾福运,李琨,刘师良.“互联网+”背景下基于自主模块选修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研究[J].甘肃科技,2017,33(3):28-29.
[4]吴振东.“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19):240-241+244.
[5] 郭进元,刘杰.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设计探讨[J].通讯世界,2016(17):229-229.
[6] 徐卫红,张艳."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J].才智,2017(36):73-73.
【通联编辑:光文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55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