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冰红 廖锡海 祝振宇

  摘 要 以掌握专业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发展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以工学结合、校企协作培养具备综合职业素质的“职业人”。使所培养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才能够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综合职业素质
  中圖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7.025
  Discussion on Training Mode of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alents Based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CHEN Binghong[1], LIAO Xihai[2], ZHU Zhenyu[2]
  ([1]Guangzhou Hual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Zengcheng, Guangdong 511325;
  ([2] Huali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engcheng, Guangdong 511325)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focuses on mastering professional skills, neglect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fails to meet the demand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fte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mode, "professionals" with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r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work and study and school-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he talents trained in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is able to meet the market demand seamlessly.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big data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quality
  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后的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有了更新的要求。《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超过90%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候更加看重员工的综合职业素质,而看重员工专业技能的企业不超过15%。然而,现实告诉我们,我国高等院校培养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缺乏。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同时,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等与市场需求脱轨。传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创新和改革,以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纷纷研究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教育中的运用。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教育和现代学校职业教育良好结合产生的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1]通过校企协作、工学结合,结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和企业良好的应用培训优势,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因材施教这种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形式具有其他教育形式难以取代的优势,因此是全世界职业教育公认的最有效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形式。   2015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7年8月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相继公布,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在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新的匹配条件。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需要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面对市场需求及严峻的就业形式,提升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迫在眉睫。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为技能型人才職业素养培养提供了体制基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是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本质的体现。
  2 现代学徒制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2.1 校企联合招生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提出:需求是推动努力的内在动力。要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只有全面开展校企协作,将学校利益和企业利益捆绑在一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同时满足学校和企业的需求才能顺利开展推行改革。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通过“订单班”形式的校企联合招生,满足学校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同时满足企业招工难、不合适、再培训的困难。
  2.2 校企协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同时,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经常与市场需求脱轨。为了准确定位人才供给层次,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变化相对接的供给结构调整机制,学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或行业实际,从企业或行业中聘请相应的技术人才全程加入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环节中。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管理改革、实验实训环境、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合理配置专业教育要素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逐步建立高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动态机制,保障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将高职的三年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培养阶段,时间为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部分时间,学生学习大数据相应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提高其专业基本素质;第二阶段为专业技术能力培养阶段,时间为第二学期部分时间和第三学期部分,学生学习大数据的专业课程,掌握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校内综合实训阶段,时间为第二学期部分时间、第三学期部分时间和第四学期,学生通过分析、规划设计、实施3-5个虚拟的大数据项目,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第四阶段为校外顶岗实习阶段,时间为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学生到公司实习,通过实际的大数据项目开发,培养其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并获得了相应的技术特长。
  2.3 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的体系下,应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学生为中心,以贴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导,以切割、细化和优选的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成各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学习岗位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让学习具有针对性的,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学习,促使其共同进步。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课程内容构建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3]课程内容必须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制定,以职业岗位活动过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能力切割、细化并从中抽取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补充。
  2.4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仍然沿用过去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评价机制,没有形成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严重制约现代学徒制在职业教育上的发展。
  学校应改革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程评价模式,将评价主体扩展到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学生、企业等主体,并建立并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引入企业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师生互评、组间互评、组内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公平的评价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实现一个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终结性考核存在偶然性,考核内容偏重于知识性,而现代学徒制教育则更加注重对职业素养的考核。因此应加大过程性考核在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并完善过程考核形式。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考核(包括专业知识与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通过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并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5 “双师”协作,共育职业人才
  基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项目实战经验,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经验。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需求。一方面大部分校内教师理论水平较好,但缺乏企业历练,即使具备“双证”,也未能掌握真正的专业岗位实践能力。导致对学生的实操训练很难深入开展,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更是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企业教师是生产岗位上的能手,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对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够了解,还不能完全适应高职人才培养工作。
  因此校企双方应加强师资培训合作,建立相适应的教师培训机制,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应鼓励校内教师积极走出去,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挂职锻炼,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并为企业提供营销策划、技术项目合作研发、技术咨询与员工培训等服务,实现技术服务社会化。[3]同时积极引入企业教师并开展相应教学能力培训,制定企业教师轮换制度,通过动态管理和调整,保持企业教师到校任教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满足实践课教学的需要。
  2.6 健全配套机制
  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两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要实现的任务目标和价值取向存在很多差异甚至冲突,仅靠学校和企业的相互协商不可能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国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应由政府制定相应法律法规,明确对学校和企业责任、义务和权利,并出台相关的激励与惩罚措施,同时构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建立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以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开展,最终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4]同时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3 结语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满足社会对大数据技术人才多层次的需求,高职院校也应当开设相应的专业,在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大数据技术和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校和企业的三方诉求,求同存异,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通过招生与招工相结合、课堂与岗位相结合、课程与项目相结合,将企业和学校的完美对接,为社会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大数据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钰婷,杨斌.我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综述及反思[J].当代职业教育,2018(02):71-78.
  [2] 齐亚丛.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实践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 刘红委.高职企业教师流动站管理模式探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02):79-81.
  [4] 洪辉煌,陈晏辉.地方高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途径——以泉州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03):62-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202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