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地企深度协同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聚焦国家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结合区域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优势,探索校地企深度协同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切实培养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
  【关键词】校地企;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129-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57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更关键环节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为此,湖南工业大学交通工程学院面向区域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特色产业需求,通过校企优势互补、双向嵌入,充分整合校内外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1 “一体化”推进协同育人培养机制
  学院紧抓株洲市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重大机遇,从产业需求源头切入,与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链建立联盟,整合合行业企业创新要素、聚合实践教学创新能量、整合学科专业创新资源,建立信息交流分享机制、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机制和校企深度合作育人体系,获得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人才与技术创新需求、企业工程教育资源等信息,与专业培养建立快速无缝对接通道,形成“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打造校地企深度协同的“一体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 “二元结合”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联合中国动力谷展示中心,借助株洲全球首条“智轨示范线”“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峰会”等特色品牌以及中国动力谷的产业特色、发展历程及创新成果,建立学生创新与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载体。优质资源与自主创新园区结合:以“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纽带,汇聚中国动力谷大学生创业园、新动力众创空间等平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培育体系,形成校地企创新创业教育“同心圆”。
  3 “三向互通”汇聚高质量教育资源
  高水平师资互通:叠加利用株洲高新区、学校、核心企业人才政策和资源优势,引进海内外高水平团队;借助株洲高新区与德国CFK Valley等海外合作机构优势,選派优秀博士跟踪最新技术发展;共同推进教师到生产一线锻炼和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兼任教师。高端化平台互通:联合中车株洲所“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能源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拓展省级校地合作试点基地、省级产业创新平台等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平台体系,延伸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平台功能。优质科教资源互通:交叉融合微电子技术、功率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架构,试点CO-OP合作模式,将逆导IGBT技术、逆阻IGBT技术以及电气系统集成与应用、车载控制与故障诊断系统应用、电动汽车整车集成及关键部件开发等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实践,形成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特色课程教材,促进课程组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4 “四大体系”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
  “菜单式”课程体系:成立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项目案例等教学资源,共同开展项目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改革,校内外导师(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29页)共同实施毕业设计、创新项目;与动力谷园区湖南德龙研究院、湖南格兰德芯微电子等8家单位,联合共享学生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编写多媒体课件及教学音像资料,建立有利于学生训练和实践的教学环境与平台。“互动式”兴趣激发体系:建立形式多样、界面亲和的互动式创新创业兴趣激发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训练评价方式、建立激励机制,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学习有目标、有动力。“仿真型”实践体系:加强与区域政府、企业联合,推动项目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真问题”,将合适项目投入社会的“真市场”,通过与真实社会环境相对接,帮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走出大学的“阳光房”。“全程式”资源保障体系:积极与中国动力谷科技园区、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进行互补对接,建立优质项目与科技园、风投机构“投资评估”同进行的无缝对接机制,为学生创新创业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随着校地企深度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不断实践,学院已与中车株洲所、联诚集团、天桥起重、等30余家轨道交通装备、汽车电子企业建立广泛合作,共建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平台6项,汇聚了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称号的师资队伍50余人,编写了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特色课程教材,年均受益学生500余人,就业率保持在97%左右,学生团队开发的“电力机车谐波监测仪”“电力机车电动刮雨器控制器”“电力机车高压绝缘检测系统”等10余个项目实现产业化,累计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20余项。
  【参考文献】
  [1]朱敏,朱永祥,谭会生.“四维融合”式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49):31-33.
  [2]张希胜.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完善人才培养链[J].大学(研究版),2015(8):17-21.
  [3]兰建华.探索建设以实践平台为载体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创新创业,2017(2):34-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