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促进品德不良学生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 军
[摘要] 对于自卑感强、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品德不良的这部分学生,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品德不良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品德不良 学生
我们通常说的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那些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品德不良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卑感强、自暴自弃、逆反心理强。这部分学生因长期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上无目标,对学习缺乏了求知欲,无心向学,从而出现了生活上、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学起了社会上的不良行为。针对这方面的成因,我们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按新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个性化教学,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品德不良学生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主要有:
一、消除自卑感,增强自尊心
品德不良的学生往往受老师批评多,见同学鄙视眼光多,内心深处会形成强烈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思想上是天生的落后分子。这种不良心理泯灭了他们的进取心,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发泄在做违规离德的坏事上。我们老师做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工作时,其关键就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闪光点,培养自尊心、自信心。那么,怎样消除自卑感呢?
1.创设同学“热”环境。在合作学习中,主动地与品德不良的学生结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时,让他们共同参与,遇到难题时共同帮助,课后一起游戏,在不断的合作中,那种“自卑感”就会开放起来,在生活中找到了自我,并相互建立起浓厚的友谊。
2.创设师生“暖”环境。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洒向学生都是爱的基础上,对品德不良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照顾。在品德不良的学生心灵里,哪怕是一丁点的鼓励或表扬,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心灵。
3.创设家庭、社会的“宽”环境,学生品德之所以不良,跟家长、社会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家庭、社会给予孩子的关怀少了,孩子就会变得提出什么要求都满足孩子,致使这些孩子在生活上大手大脚,过早地灌输一些“读书无用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是有钱孩子“酿成”品德不良的“导火索”。面对这些现象,应对他们多关心、多交流,及时纠正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多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故事,使他们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这样,当品德不良的同学在班集体生活中感受自己的价值的时候,那么他们泯灭了的进取心就会复燃起来。
二、沟通师生情,消除“逆反心”
品德不良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有时故意去犯错误,并且常常与批评他们的老师、家长顶牛,与人唱反调,以此表示向他人抗争。消除这种不良心理的关键是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整个世界应变成美好的人世间……”这是社会的真实的写照,如能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以上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们老师应该有耐心、坚持不懈地以爱的甘露去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深情,融化师生对立情绪,架起差生转化的心理桥梁。我在这个学期,曾遇到学生梁某,他在校经常惹事生非,几乎件件坏事都有他的份,同学们对他都十分反感。每次犯事后,我都找他谈话,但他总是以对抗情绪来对待我。为了转变他,我经常找他谈话,像朋友一样跟他沟通、谈家常,课后与他一起游戏,生活上主动体贴他,思想上信任他,在我不断的鼓励下,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终于,情感的金钥匙启开了他那“封闭”的心锁。
三、明辨是非,增强辨别能力
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内心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也是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这种学生辨别能力差,当做错了事后又不懂得内疚与忏悔,所以一错再错,以致成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此,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我们还必须做到对待学生“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对那些屡犯校规公德的学生以适当的惩罚,使他们明确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提高判断是非能力,为品德的优化创造前提。
四、锻炼意志力,积极防腐蚀
学生形成不良品德既有本人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的同学就是因为自己意志薄弱,不能战胜一些客观诱因而犯错误。如少数学生就是在黄色录像、书刊的毒害下滋生了流氓习气,甚至滑入犯罪的迷途。还有的学生迷恋上吃喝玩乐,以致陷入了行窃的泥潭。所以,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平时应上一些法制知识的课程,让学生更了解国家法规,能正确地分辨世界的美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品德不良的学生的心理因素是比较复杂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加强分析研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提高矫正的效率,使更多的品德不良学生转变成品学兼优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5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