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育与青少年自信心培养的关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艳梅
[摘要]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人际交往、工作中都非常重要。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能够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自信心。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应用,时时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音乐教育 青少年 心理素质 自信心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肯定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是性格成熟的标志。广义地讲,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性,自信就是在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是自我评价的积极状态。狭义地讲,自信是与积极密切相关的事情。没有自信的积极,是软弱的、不彻底的、低能的、低效的积极。
自信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事业工作上都非常重要。能够正确地自我评价拥有充分自信的孩子,往往具有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心,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活动等具有形态上的一致性。它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触及着人们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向上的陶冶作用。俄罗斯著名音乐教育学家谢洛夫曾说过:“音乐可以表达人类难以用语言表达,甚至不能表达的情感。”音乐巨人贝多芬也说过:“音乐可以使人类的灵魂爆发火花。”音乐的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虽然不像文学作品一样,让人一目了然,但是它的独特个性与魅力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它的独特个性,可以表达出人类的喜、怒、哀、乐,以丰富的音乐语言陶冶了人们的情操。与此同时,音乐又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课上,学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过对音乐的表现,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获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悦。因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音乐课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音乐课堂可以多方位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音乐新课程标准不是音乐知识技能的构成问题,而是建构在音乐艺术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音乐课属于美育的范畴,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特质是情感审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新的课程观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映。可以说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教育观的突出体现。因此,音乐课通过各种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听辨,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想象、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在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要素的同时,教师适度地指点迷津,启发引导,二者完美的结合,使学生自主的探究探讨音乐,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引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诱导学生参与创新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1.领会音乐意境,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很多音乐作品能够激励人的斗志,坚定人的信念。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领会其中的意境,自然会受这些作品所创作的意境的感染。
2.参与各种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引导,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表演欲望。能流畅地在公共场合为大家表演、把乐曲的思想感情用歌声、舞蹈动作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学生会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3.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但是通过一次次解决了突发的事件,学生的应变能力随之提高。
4.通过演唱、演奏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宽松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心理学认为: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特别对于中学生来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音乐教育是师生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较容易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音乐教学是审美体验型的开放式教学,着重突出学生的听觉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情感体验,重视音乐实践,但并不是不要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它是把双基教学消融在听、赏、唱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欣赏音乐,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达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
三、注重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把“以人为本”作为音乐教育的课程观,使音乐教育真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为主要任务,并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1.合理地设计问题。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降低问题的难度,增大成功的机率,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几个音的高低听辨、几个小节的旋律模唱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树立自信。
2.及时地鼓励、表扬。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对于那些嗓音不佳、音唱不准或其它原因而不敢开口唱歌的学生,鼓励他们用其它音乐形式表现音乐,多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使之感受到自己的潜能,增添他们的勇气,战胜自卑,培养自信。
及时的表扬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音乐教师平时要注重观察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及时、适当的给予表扬。如你唱得真好,你的歌声已感动了我等。这种及时的表扬会让他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甚至会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3.不断巩固自信心。当看到孩子们因不断成功而取得了宝贵的自信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要经常地使用“你能行”、“你真棒”、“别气馁,自信点儿!”“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愉悦的音乐课堂氛围。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都会不断地努力。长此下去,会自然而然地远离自卑,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5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