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张扬学生个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有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张扬个性。为了把新课程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每节课上,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我觉得应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
1 关注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然而,仔细琢磨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大家一再说“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学生的知识需求、情感需求还没有真正被注意和重视。其实,每堂课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也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正是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如果我们教师每节课前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来呢?有位教师在教学《海滨小城》一文时令人耳目一新: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一个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大声读,小声读,找朋友一起读,小组合作读……学生很快地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本文五处景点的描写是重点内容,该老师在教这一部分时,打破以往逐段分析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喜欢这处景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学习。这不就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点,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以往被忽视的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手、口、眼、脑充分动了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气氛一直处于生动活泼状态,学生学得主动,理解得快,记得扎实,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2 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交往指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围。如一位教师教《跳水》一课,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想象设计画出简笔画板书,结果大多数学生设计的板书比教师黑板上设计的简笔画更能突出文章的重点、难点,并且将文中故事的起因、发展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标画得清楚明了,学生对文章理解得很到位。这就说明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自我追求的趋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有位老师教《小稻秧脱险记》,课尾问学生: “小朋友,课文就要学完了,你想对文中的谁说句话呢?”学生凭着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进行大胆想象,畅所欲言,语言精彩纷呈,有的说:“杂草呀杂草。你太欺负人了,活该你们倒霉!”有的说:“小稻秧,你可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长,让农民伯伯多收粮食!”也有的说: “喷雾器大夫真了不起!我代表小稻秧谢谢您。”……
这样的结尾方法离开了教师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对文本进行了多元化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感到了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得到尊重,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为学生今后更积极地参与课堂形成了强大的刺激。
总之,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知识的课堂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课堂教学,才能使课堂变得鲜活,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天日湖中心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1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