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改变教学形式 激发学习兴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贾柱香

  摘 要: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刺激学生质疑的兴奋点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培养学生发现质疑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保护学生求疑的热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 发现 保护 创新
  
  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人的创造力不能凭空生成,需由兴趣与问题催化而来。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被我们抛入了历史的垃圾堆,新的“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正在激活我们的课堂。而我在实践中发现,要想使这些教学方法取得成功,首要条件是必须从保护、激发兴趣,培养质疑意识与能力入手。
  
  一、刺激学生质疑的兴奋点是激发创新意识的起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设问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一般中学生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就要用“问题”激发他们的认识。设问是深入的阶梯,是触发的引言,是觉悟的契机。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什么才是优化了的课堂提问呢?一是要有整体性。提问要围绕学习目的要求,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二是要适度、适时、适量。适度是指提问应以实际现象或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程度的问题。适时是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并达到解惑的目的。适量是指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三要有启发性,这是优化提问的关键。教学中的启发式,不是简单的问答式,而是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课文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习惯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思索。四要有预见性。提问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能敏锐的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答复中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思想方法的缺陷。五要有灵活性。在讲练读议诸环节中都可以提出问题或带着问题进行;也可以在学生精神涣散时,用提问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要灵活地穿插各种教学手段。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
  
  中学生富于幻想,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喜欢就某些问题产生争执。通过争论,辨清是非,学生会对问题发生兴趣,有利于调动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上《项链》一课时,很多同学为莫泊桑所设计的结尾拍案叫绝,但也有同学表示异议,认为这种事情太悬了,根本不可能发生。我要求学生从文中找根据,以理服人。赞赏的认为:1.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当然可以”一口答应;2.找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3.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连盒子都没有打开。这三个细节足以说明:作者一直都在暗示这串项链原本就是假的。不信的也明察秋毫,从三个方面分析:1.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为什么看不出来?2.玛蒂尔德没见过真钻石,夜总会上的人们也没见过真的吗?3.佛来思节夫人那么有钱,她为什么要买假钻石来戴?这两个问题提得好极了,我极力鼓励同学们从写作背景入手去解决疑惑。同学们热烈争论,反复探讨,我又因势利导,同学们终于明白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崇尚浮华,人们贪慕虚荣,并不看重珠宝的真与假,只看重它是否有绚丽的光彩。这正是玛蒂尔德为什么一心想在夜会上出风头的原因,更是造成她悲剧的社会根源。可见,抓住同学们的争论,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发展多向思维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要鼓励学生深入地发现问题,教师还应该善于设计一些对启发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的问题,使他们明白:只有善于不断发现问题的人,才能真正善于学习,并不断取得成效。发现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质疑。
  
  三、保护学生质疑热情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
  
  由发现到质疑,还有一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敢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善于质疑的同学总是提出许多连教师也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真诚信赖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一方面不要以为自己总比学生高明;另一方面必须明白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因此不迷信课本与权威,不给学生的错误观点扣帽子,甚至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久而久之,学生就从敢于质疑过渡到喜欢质疑,善于质疑,这就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例如,在上《项链》一课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佛来思节夫人应该是见过真钻石的,她难道一直没发现项链是真的?她和路瓦栽夫人这么好,早发现还给她,就没有这种悲剧发生了。”这问题提得出人意料,虽不一定正确,但是合情合理。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并进行引导。“如果佛来思节夫人及时归还了真钻石项链,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否真的不会发生了呢?”这个导火索一点燃,教室里一片沸腾:有的认为她会和以前一样,过着悠闲的生活,做做关于上流社会的美梦;有的说这次没发生的事,下次也许就发生了,爱慕虚荣的她,终有一天会遭遇到更大的悲剧;有的认为在夜会上出尽了风头的她是不会甘心再当小职员的太太了,内心会更苦闷,要么会和丈夫离婚,要么会成为别人的情妇。众说纷纭,而后两种说法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然后我总结道:虽然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但故事从开始到结局,情节的发展却是有其必然性的。在19世纪崇尚浮华势利的法国,像玛蒂尔德这样的女性,她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并再一次表扬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感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大胆猜想,积极探讨的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普遍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地提出问题,并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们又幼稚单纯,知识贫乏,容易轻信盲从。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个既矛盾又统一的心理特点,引导他们解放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勇于质疑,敢于辨证,那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不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5985.htm